血糖超標別慌!2型糖尿病早發現早控制全攻略
01 2型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例行體檢時血糖偏高,但對“2型糖尿病”的來龍去脈不是很清楚。其實,可以把人體比作一個“運轉工廠”,而胰島素就像是工廠里負責開門的小鑰匙。如果小鑰匙變鈍,或者鑰匙數量減少,身體里的糖分就會"進不去"細胞,這就是2型糖尿病的來由。
和1型糖尿病相比,2型更常見,常悄悄出現,多見于30歲以后。有臨床數據顯示,過去20年,中國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翻了將近一倍。背后不是單一“吃糖多”造成,而是和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 小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5億人,中國成人發病率約12%。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5億人,中國成人發病率約12%。
02 身體信號:這些可能是血糖異常的提醒
很多朋友察覺身體不適,才發現血糖早已超標。典型信號有“三多一少”:口渴明顯、尿多、總是餓、體重卻意外下降。不過并不止這些。
- 皮膚發癢,尤其是手腳、腹部莫名其妙地經常發癢。
- 傷口愈合變慢,普通的小劃傷、蚊蟲叮咬久久不好。
- 視力模糊,有時突然覺得看東西發花,過后又恢復。
- 偶爾出現輕度乏力、頭暈,常常以為是“休息不好”。
????? 案例
王女士(52歲)最近覺得手腳皮膚老癢,偶爾看東西時模糊,體重下降5斤。她本以為年齡問題,體檢才發現血糖已經超過正常范圍。
王女士(52歲)最近覺得手腳皮膚老癢,偶爾看東西時模糊,體重下降5斤。她本以為年齡問題,體檢才發現血糖已經超過正常范圍。
?? 小提醒
空腹血糖檢測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只需前一晚不進食8小時即可安排。
空腹血糖檢測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只需前一晚不進食8小時即可安排。
03 誰更容易得2型糖尿???盤點主要風險因素
風險因素 | 說明 | 舉例 |
---|---|---|
遺傳 | 父母一方有糖尿病,自己風險增高 | 李先生爸爸有糖尿病,自己40歲后血糖升高 |
內臟脂肪≥ | BMI≥24為超重,≥28為肥胖,腹圍增大更危險 | 張女士BMI 30,肚子較大,空腹血糖曾超標 |
年齡增長 | 40歲以后發病風險逐年上升 | 65歲患者有三分之一伴隨血糖不穩 |
高油高糖飲食 | 長期愛吃精米面、甜點、紅肉 | 周先生喜歡每天大魚大肉,肝部脂肪堆積 |
懶動 | 久坐族肌肉用糖能力下降 | IT工程師平時運動少,血糖難降 |
總結來看,家族基因、年紀、身材走樣以及不運動,都是把風險往上推的關鍵。數據顯示,體重每多5公斤,2型糖尿病風險可能增加20%。簡單來說,肥胖和內臟脂肪是明顯信號。
?? BMI計算法
BMI=體重(kg) ÷ 身高2(m2)
成人24≤BMI<28為超重,28及以上為肥胖。
BMI=體重(kg) ÷ 身高2(m2)
成人24≤BMI<28為超重,28及以上為肥胖。
04 確診檢查一覽:流程、準備全解析
- 空腹血糖檢測
檢查前8小時禁食,僅可飲水;早上抽血即可。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先抽空腹血,喝糖水2小時后再查血糖,全程需等待。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檢測近3個月平均血糖波動,無需空腹。
????? 場景舉例
陳先生(45歲)早晨抽血、空腹8.5小時,化驗顯示空腹血糖6.8 mmol/L,醫生建議再做糖耐量試驗。
陳先生(45歲)早晨抽血、空腹8.5小時,化驗顯示空腹血糖6.8 mmol/L,醫生建議再做糖耐量試驗。
?? 檢測小貼士
有感染、發燒、手術等特殊情況時,不建議當天作糖耐量檢測。
有感染、發燒、手術等特殊情況時,不建議當天作糖耐量檢測。
05 控糖5大“武器”:藥物與生活調整并行
- 飲食平衡:多吃全谷物、豆制品、新鮮蔬菜,主食量根據體重和活動量匹配,多樣化粗細糧。
- 規律鍛煉:每周至少150分鐘快步走、騎車、慢跑等中等強度運動,每天不少于30分鐘。
- 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常為初治首選,需遵醫囑調整,部分藥物有輕微胃腸道反應。
- 胰島素治療:適用于高度血糖波動、嚴重時胰島功能明顯不足的人群。
- 新型GLP-1受體激動劑:近年來的新藥選擇,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改善饑餓感,部分還能有助于減重。
?? TIPS
確診后每三個月建議復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近期平均控糖效果。
確診后每三個月建議復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近期平均控糖效果。
06 防并發癥秘訣:這3項檢查每年必做
- 眼底檢查:預防和發現早期視網膜病變,保護視力,一般建議每年1次。
- 尿微量白蛋白檢測:監測腎功能,掌控糖尿病腎病風險,發現異??稍缙诟深A。
- 神經病變檢查:評估下肢感覺、足部血流,預防糖尿病足等并發癥。
?? 案例啟示
劉阿姨(68歲)每年做眼底和尿檢,去年查出腎臟輕度異常,提前調整治療,避免了病情加重。
劉阿姨(68歲)每年做眼底和尿檢,去年查出腎臟輕度異常,提前調整治療,避免了病情加重。
?? 監測頻率
血糖平穩者建議每年3項檢查,特殊人群或病情變化時隨時跟進。
血糖平穩者建議每年3項檢查,特殊人群或病情變化時隨時跟進。
?? 生活實用提醒
- 40歲以上,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
- 體重下降5%,能明顯提高胰島素敏感度。
- 發現血糖波動及時復診,不拖延。
- 飲食和運動依然是控糖基礎。
- 家族有糖尿病史或肥胖人群,關注血糖比體重更重要。
告別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從每頓飯、每一次運動做起,即便得了2型糖尿病,只要科學管理,也能和健康生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