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別硬扛!麻醉科醫生教你3招有效止痛
01 什么是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有些人皮膚上的水泡早就結了痂,外表看上去早已“痊愈”,但疼痛卻像個賴皮的客人,一直不肯走。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常被醫生簡稱為PHN。它并不僅僅是皮膚層次的小疼痛,而是病毒感染神經后遺留下來的神經損傷痛。
一般藥物雖然能緩解部分癥狀,但有些人用藥后副作用大,效果也不理想。這時,麻醉科“拿手”的神經阻滯、脈沖射頻等技術就派上了用場,對于那些頑固的、持續性疼痛,有時比傳統辦法還更有效。
02 皰疹后出現哪些信號,說明要當心慢性疼痛???
- 皮膚愈合但疼痛持續: 比如62歲的趙阿姨,本以為皮疹全好了,可一碰皮膚就像火燒、刀割,哪怕穿最軟的衣服也受不了。
- 疼痛類型奇特: 有些人會形容為“刺痛”“針扎”“有螞蟻咬”。有時甚至晚上疼得睡不著,走路時衣服與皮膚摩擦一下都像觸電。
- 感受變得異常: 本來不疼的刺激,比如和煦的風、溫熱的手掌,都會變成鉆心的痛,這種屬于“痛覺過敏”,也是神經損傷的表現。
03 皰疹明明好了,為什么還在疼???
很多人覺得皮膚沒事了,疼痛也該消失,其實病毒早在皮下神經留下了“烙印”。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會讓神經纖維遭遇短時間的炎癥沖擊,有點像工地電線被火燒過——盡管表面恢復,神經的信號卻亂了套。
其實,早期受損的神經會錯誤修復,一部分變得異常敏感,一部分則完全“糊涂”了,正負電信號傳導出現混亂,導致痛感信號持續發射。所以,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和普通的扭傷拉傷大不一樣,用一般止痛藥常常沒太大用處。
- 研究指出,約有30%的帶狀皰疹患者可能發展成慢性神經痛。因此,千萬別等著自愈。
04 麻醉科如何“精準定位”神經損傷???
長期疼痛到底是哪根神經出了“岔子”,不是憑肉眼能分清,麻醉??朴袑iT的檢查幫忙排查。
檢查方法 | 主要作用 | 例子 |
---|---|---|
定量感覺測試 | 通過冷熱、針刺、震動刺激檢測區域敏感度,判斷神經損傷程度 | 如有的患者輕點皮膚像針扎,就能定位這段神經受損 |
神經傳導檢查 | 評估神經傳遞速度,找到“短路”的部位 | 某54歲男性做檢查發現胸部一段神經傳導減慢,確定病灶范圍 |
05 麻醉科三大有效止痛法,你選哪種??????
方法 | 主要優點 | 適用人群 | 緩解率 |
---|---|---|---|
神經阻滯療法 | 操作簡便,效果快,可局部注射類固醇或麻藥 | 初發或病程不長,藥物不耐受 | 約60-70%可緩解超過50%的疼痛 |
脈沖射頻治療 | 創傷小,恢復快,持續作用,可重復進行 | 局部陣發性、刺痛型疼痛人群 | 有效率較高,副作用輕 |
鞘內藥物輸注系統 | 精準給藥,減少全身副作用 | 頑固、長期、藥效不佳的重度患者 | 適合需要長期管理的 |
比如68歲的林大叔,用了半年口服止痛藥效果一般,后來選擇神經阻滯加脈沖射頻,第一次治療后夜里翻身不再被痛醒,逐步減少了藥物劑量。
06 日常如何緩解疼痛,這些辦法值得嘗試??
- 冷敷:用干凈毛巾包裹冰袋,每次敷10-15分鐘,可暫時降低疼痛感,適合晚上睡前用。
- 衣物選擇:貼身部分盡量選擇柔軟寬松純棉,避免化纖摩擦,減少意外“刺激”。
- 睡眠姿勢調整:建議側臥時可在疼痛一側墊柔軟枕頭,減少壓迫。
- 復診配合:疼痛變化及時如實告知醫生,便于調整治療方案。
最后說幾句: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表面過關內里難熬,不應硬抗。合理利用麻醉科的檢查和治療,往往是突破“僵局”的關鍵。而日常護理的小細節,也是減輕痛苦的好助手。碰到長期纏綿的疼痛時,大可不必拖延、硬扛,抓住治療時機才最為可取。遇上這個小麻煩,理性面對、科學處理,總有改善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