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遇上腦供血不足?3個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腦動脈供血不足到底是什么?
假如你有過這樣的體驗——本來在公園散步,突然感覺腦袋像被煙霧蒙住,反應比平時慢了半拍,這其實就可能跟腦供血不足有關。簡單來說,這種情況就是大腦“沒吃飽”,供血量達不到需求。
很多高血壓患者對這個問題并不陌生。高血壓會讓血管一直處在較大壓力中,時間久了,血管內壁容易出現損傷,慢慢就會變得越來越“窄”。尤其是腦部動脈,一旦出現狹窄,血液流過去就會受阻。這樣,大腦得到的氧氣和營養減少,整個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態都容易出狀況。
02 身體發出這些信號要當心
大多數時候,腦供血不足來的有點“悄無聲息”,信號藏在一些小變化里。但出現下面三種情況時,建議別當成小事:
- 突然的頭暈目眩: 比如站起時感到天旋地轉,或是轉頭動作稍大時覺得眼前發黑。
- 短暫視力模糊: 一位64歲的男性患者曾提到,早上刷牙時突然看不清鏡中的自己,幾分鐘后恢復正常。
- 突發肢體無力或麻木: 有些人會覺得某一側胳膊腿沒有力氣,甚至手腳有點像“斷電”一樣。
當然,也有朋友擔心“偶爾一次是不是就有問題”。其實,偶發短時的不適,尤其在勞累、熬夜、情緒波動后更常見,未必都需要緊張。但癥狀持續、出現次數多或影響正常生活的話,就得高度重視了。
03 為什么高血壓會引發腦供血問題?
高血壓好比一股長期不關的小水龍頭,時間久了,水管(也就是血管)內壁會變厚、變硬甚至變窄。尤其大腦這種“用電大戶”,任何堵塞都很敏感。
- 血管內膜損傷:高血壓讓血管壁承受的壓力大大增加,內膜反復受刺激,容易出現不平整、斑塊、甚至微小的裂口。
- 動脈硬化發展: 據有關研究,長期血壓控制在160/100mmHg以上的人,腦血管供血不暢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 血液流速變慢:血管變窄,像水管里進了沙子,血流變得緩慢,遇到拐彎或者分叉的地方更容易堵塞。
年齡增長、家里有腦卒中史,或者平時抽煙喝酒多、久坐不運動的朋友,風險要比普通人高不少。這說明,高血壓控制不好,不只是“數字”升高,背后可能藏著大腦健康的隱患。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很多朋友聽到要查血管,頭腦里立刻想到“大檢查”、“造影”、“打針之類的”。實際上,現在有許多無創、安全的檢查辦法。
檢查項目 | 檢查內容 | 特點 |
---|---|---|
頸動脈超聲 | 查看頸動脈有無狹窄、斑塊 | 無輻射、無痛,小診所也能做 |
經顱多普勒(TCD) | 檢測腦部血流速度和波形 | 對腦血管供血問題敏感 |
CT血管造影 | 三維顯示腦血管分布及狹窄情況 | 適用于二級醫院以上 |
MRI/頭顱CT | 發現腦部微小梗死等異常 | 不需打針,一般僅出現癥狀需要檢查 |
很多時候,醫生會根據具體癥狀和基礎疾病合理選擇兩三項就夠了。通常整個檢查過程都很安全、舒適,別讓恐懼拖延了發現問題的最佳時機。
05 治療關鍵:降壓+改善血流
針對高血壓合并腦供血不足的情況,核心目標有兩個:把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內,保證充足的腦部血流。
- 合理降壓: 比如通過鈣拮抗劑或ARB類藥物,平穩把血壓降下來。注意,突降反倒對大腦更危險,所以按醫生的方案慢慢來。
- 改善血流: 根據具體情況,部分患者還會用到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幫助血液不那么容易“粘”。但一定要由??漆t生評估風險后開具。
- 有嚴重狹窄時的選擇: 對于部分腦動脈明確狹窄或堵塞明顯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支架治療,這相當于給血管裝個“小撐子”,讓血流通暢。
有位56歲的女性患者,因為血壓一直不穩定,合并少量腦動脈斑塊,醫生讓她調整降壓藥方案不久后,頭暈明顯減少,這說明規范治療是真有效果的。
06 每天5分鐘護血管小技巧
- 自測血壓有竅門:固定每天早晚測量,取坐位靜息5分鐘后的數據。如果數字長期偏高,及時和醫生溝通。
- 低鹽飲食具體做法: 建議每天烹飪所用食鹽總量控制在5克以內。例如家中可用一平勺標量分裝,每頓少放一點,也能有效減少攝入。
- 合理運動安全第一: 有氧為主(快走、慢跑、騎車),每次30分鐘,絕大多數人每周3~5次為宜。避免劇烈競技動作。曾有72歲的男性,在堅持慢步走后,覺得整個人都輕快了很多。
最后,如果家里有40歲以上親人,建議每兩年規律進行一次頸動脈超聲和基礎體檢,幫助早發現早處理??刂坪醚獕?、重視信號變化,很多問題其實可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