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進了手術室,醫生往往會認真問一句:“你以前用過什么麻醉?覺得哪種舒服?”
即使是疝修補這樣的小手術,麻醉也并非可有可無。它直接決定了你的手術體驗和恢復速度,不少人對“麻醉”的認識其實還停留在很久以前的認知。
手術全程要做的,其實不僅僅是把突出來的腸子(或叫憩囊)推回去。醫生還要剝離組織、修補疝口,這些動作即使再小心,哪怕只是局部,也會帶來不少刺激感覺。
過去有人以為“打局麻針就夠了”,但隨著麻醉技術越來越先進,優先方案是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來定。這是一種保護,不是多此一舉。
簡單來說,局部麻醉就是在手術部位周圍打一針麻藥,把神經暫時“斷電”,讓切口范圍內沒有痛覺。人是清醒的,不影響呼吸,也很快就能恢復走動。
優點 | 不足 | 適合人群 |
---|---|---|
恢復快 費用低 常規下可門診完成 | 術中若焦慮/體位不當會感覺拉扯等不適 | 身體較好、年齡在18-75歲之間、一般型單側疝 |
一位65歲男性,平時健康、無基礎疾病,做了局部麻醉疝修補。過程順利,術后2小時已下床活動。當天家屬就帶他回家了。
這類患者占到疝手術人群60%左右,是目前最常用方案。
局麻確實很省心,不過,如果患者手術時極度緊張、無法配合,可能還是需要換其他麻醉方式。
進入椎管麻醉,也叫“半身麻醉”的范疇。這類麻醉是將藥物打在脊椎附近,讓腹部以下“感覺丟失”。手術時你是清醒的,可以和醫生交流,頭腦一直保持清楚。
80歲以上做腹股溝疝手術時,八成左右都會選用椎管麻醉。
一位82歲的女性患者,長期高血壓,通過腰麻順利完成疝修補,術后恢復良好。
當然,偶見對椎管麻藥過敏、或者有嚴重腰椎疾病的患者就不適合這種方式。
“全麻”聽起來嚇人,其實它的安全性在現代手術里很有保障。藥物使人全身肌肉松弛、對疼痛無感,通常需要插管幫助呼吸、持續心電和血壓監測。
全麻后,約有20-30%的患者會短暫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但大多在數小時內緩解。
有位5歲男孩,因右側疝適合微創修補,麻醉醫生用全麻完成操作。麻醉蘇醒后,恢復快,家長也放心。
兒童因緊張難以局麻配合,全麻是更安全的主流方案。
對慢性病或肥胖患者,麻醉風險小有提升,手術團隊會提前細致評估。
并不是“選舒服的”就一定最好,每個方案背后都有嚴格的科學評估。
考量因素 | 舉例 |
---|---|
年齡 | 40歲男性局部麻醉快,85歲老人多半身麻醉更安心 |
個體健康情況 | 高血壓、心臟病等需適度調整方案 |
疝的類型 | 復雜/復發疝優先全麻或椎管麻 |
接受能力/心理狀態 | 極度緊張怕疼,適當優先全麻 |
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同樣做疝修補,其實“隔壁病床”和“自己”可能選的方案不一樣,有彈性才靠譜。
手術當天陪護患者回病房至少2小時,注意觀察意識、飲水吞咽和傷口情況。尤其老年人更要關注短時頭痛和排尿困難。
大部分腹股溝疝手術恢復都很理想。只要流程規范,配合醫護管理,麻醉后通常2-4小時便能下床活動。遇到輕微不適,多數能用簡單措施緩解。
編號 | 知識點 | 參考數據/說明 |
---|---|---|
1 | 局部麻醉最常用 | 約60%疝手術選用 |
2 | 80歲以上優先半身麻醉 | 術中、術后更穩定 |
3 | 全麻后惡心嘔吐 | 發生率20-30%,多數很短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