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0秒奪走1條命!冠心病的6個救命信號,現在知道還不晚
01 冠心病到底是什么?
應酬時,一個60多歲的朋友突然捂住胸口,臉色發白,大家以為是消化不良,結果檢查后才知道是心臟出了問題。其實,冠心病就像家里水管時間久了生了銹,輸送血液的“管道”變窄了,心臟自然會“缺糧”。
冠心?。ㄈQ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f簡單點,是因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被狹窄或堵住,致使心肌“吃不上飯”。其中,穩定型心絞痛通常在運動、情緒激動時出現,休息后會緩解。而不穩定型心絞痛對身體來說更危險,疼痛可能休息都無法緩解,甚至平靜狀態下也突然發作,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奏。
02 這些癥狀出現趕緊查心臟
- 胸骨后壓榨感或疼痛:通常疼痛范圍在前胸中央,像被重物壓住,伴隨憋氣、出汗,有時疼痛會蔓延到左肩、左臂,甚至下巴。一次持續超過15分鐘的壓迫或疼痛,要警惕急性心梗危險。
- 牙痛、上腹痛、喉嚨不適:不是所有人心絞痛都表現為典型胸痛。有位52歲的女士體檢總說牙疼,卻找不到口腔問題,詳細檢查才發現是心臟缺血。類似的,上腹部持續隱痛或“燒心”感,也可能與心臟循環有關。
- 間斷發作 VS 持續發作:如果疼痛偶爾出現,每次幾分鐘并且休息后能緩解,相對危險較小。但如果疼痛不緩解或者越來越頻繁,最好立刻就醫。
03 血管是怎么堵住的?
那些影響血管的日常習慣,真的不得不提。比如,經常抽煙喝酒、三餐不規律、愛吃高油高糖食品,這些都會損傷血管內壁,讓血脂、膽固醇更容易“粘”在血管壁上。逐漸,血管里慢慢堆積起脂質,形成了醫學上說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風險因素 | 對血管的影響 |
---|---|
高血壓 | 反復沖擊血管,導致血管壁受損,增強斑塊形成 |
糖尿病 | 血糖偏高讓血管失去彈性,容易變脆、堵塞 |
吸煙 | 煙草中的有害成分直接傷害血管內皮,提高粥樣硬化風險 |
年齡 | 血管隨年齡增大而慢慢“老化”變窄 |
家族遺傳 | 父母有冠心病病史,自己也容易被“遺傳”高風險 |
研究發現,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長期吸煙的人,冠心病的發病風險會比普通人高出不少。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三高或家族史就可以掉以輕心。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有人一聽要查心臟就緊張,覺得“是不是太嚴重”?其實現在的檢查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都是無創、無痛的。
- 心電圖(ECG):最基礎,幾分鐘出結果,對判斷急性心肌梗死有幫助,但穩定型心絞痛不一定能發現明顯異常。
- 運動負荷試驗:通過跑步機或腳踏車時監測心電圖,判斷血流是否不足。
- 冠脈CT成像(CTA):近幾年用得多,無創性好,可以直接“看”到血管有沒有被堵住。
- 冠狀動脈造影:精準的“金標準”,是一種微創操作,用造影劑顯示血管堵塞部位和嚴重程度。
05 治療方法怎么選?
冠心病一旦確診,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怎么治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手術,也不是只有吃藥才行。其實,治療方式可以根據堵塞程度、發作頻率和具體身體情況來定。
方法 | 適用情況 |
---|---|
藥物治療 (阿司匹林、他汀等) | 初期或斑塊不是太嚴重的人,長期控制風險、延緩病情;穩定型患者常優先選用。 |
支架手術 (介入治療) | 血管堵塞較重、藥物難以控制癥狀、或急性心絞痛頻繁發作者。 |
冠脈搭橋手術 | 多支血管嚴重堵塞,或者主要大血管損傷明顯,適合冠脈搭橋。 |
06 每天3件事護好心臟
戒煙、限酒
戒煙比任何藥物都重要!如能不沾煙酒,冠心病危險大大降低。如果實在難戒,嘗試逐步減少,每月制定可實現的小目標。
地中海飲食
建議多吃蔬果、堅果、魚類、橄欖油、燕麥等。比如早餐來一碗燕麥粥,午餐多些魚肉或豆腐,晚餐加些橄欖油涼拌菜,堅持下來,對心臟保護很有好處。
每周150分鐘運動
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周5天,每次30分鐘快走或騎車。運動時用手表或心率帶監測心率,建議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區間,既安全又有效。
小結與行動建議
冠心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不少年輕人也會遇到。平時沒什么癥狀并不代表血管絕對健康。胸痛、牙痛、莫名的不適,或者做運動容易氣短,這些都值得多想一步。如果家族里有人心血管疾病史,更別掉以輕心。遇到情況及時就醫,遵醫囑用藥,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心臟自然會更有活力。
簡單來說,身體有了“信號燈”,要勇敢地按下“剎車”。知道風險,學會應對,這才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