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早發現早治療,心臟健康有保障
01 胸口悶痛就是冠心病嗎?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不舒服就懷疑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其實,冠心病最常見的癥狀確實是胸痛或胸悶,但不少早期患者,癥狀很輕微,甚至以為是累了或者吃撐了。舉個例子,王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會有陣陣胸口發緊,但休息幾分鐘又恢復了,他并沒有馬上重視,認為只是年紀大體力下降了。
需要明確的是,冠心病是由于供應心臟的血管出現了狹窄或堵塞,導致心肌缺血。這時身體會用一些不起眼的小信號提醒你。尤其是活動后容易感到胸悶、乏力,偶爾心跳有些紊亂,甚至會誤以為僅僅是普通的疲勞。這種情況經常被忽視,但它是心臟缺氧的不容小覷的提示。
02 出現這些信號要當心 ??
- 活動后胸痛:上下樓或快走時胸口疼痛、發緊,通常數分鐘可以緩解。但如果痛感一直持續,就要警惕了。
- 氣短、呼吸困難:平時能做的家務突然干不了,稍動一下就想喘氣。尤其是夜間平躺時變明顯。
- 不典型表現:有時疼痛部位不在胸部,而是在牙齒、脖子、背部或上腹部。有位68歲的女士,長時間以為牙疼,直到做了相關檢查才發現問題竟然出自心臟。
- 出汗、惡心、心慌:這些癥狀如果和胸痛一起出現,不要猶豫,應立即就醫。
03 血管為什么會"堵車"?
血管本來通暢,為什么會慢慢變窄甚至堵起來?簡單來說,冠心病離不開一個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這其實像是在交通主干道上堆積雜物,久而久之,血流流通受阻,心臟“餓”了就報警。
常見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因素 | 影響機制 |
---|---|
高血壓 | 長期使血管壁壓力增大,破壞血管內皮,促進硬化。 |
糖尿病 | 血糖波動加速血管損傷,易形成粥樣斑塊。 |
吸煙 | 損害血管壁結構,令斑塊更易形成。 |
脂代謝異常 | 血脂升高,促進斑塊堆積。 |
高齡/家族史 | 年齡增長、遺傳帶來基礎風險。 |
有數據顯示,有上述問題的人群,冠心病的概率會增加2倍以上,所以高危人群要更早關注自己的心臟表現。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如果醫生懷疑冠心病,通常會推薦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檢查。面對"心電圖"、“冠脈CTA”這些名稱,有些朋友會感到陌生或擔心。
- 心電圖(ECG):快捷、無痛,適合初步篩查,能發現心肌缺血或心律異常。
- 冠脈CT血管成像(CTA):無創檢查,可以清晰顯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特別適合臨床癥狀但風險不高的人群。
- 冠脈造影:當疑問最大、風險很高或者已考慮支架、搭橋時采用。較為精確,屬于有創檢查,但過程安全、短暫。
05 治療方法怎么選?
- 藥物治療:主要是抗血小板、降脂、緩解心絞痛等。適合大部分輕中度患者。用藥人群要長期堅持,不可隨意停藥。例如,劉女士通過規律服藥控制心絞痛,幾年下來幾乎沒有復發過劇烈癥狀。
- 介入治療(支架):用于血管狹窄較重、藥物難以控制的情況。支架植入能迅速解除血流障礙,很多患者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但術后要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不然容易堵塞。
- 冠脈搭橋手術:適用于血管問題嚴重、多支病變者。屬于大型手術,恢復期長些,但對于特定患者,可大大降低復發和急性心梗風險。
06 護心行動從現在開始 ???♂?
防治冠心病,并不只是醫生的事。日常生活的點滴習慣,其實最能幫助你守住“生命要道”——心臟血管。重點在于持之以恒的小改變,日積月累才顯著。
日常行動 | 具體建議 | 健康益處 |
---|---|---|
增加蔬果 | 每天一盤深色蔬菜,兩份應季水果 | 富含膳食纖維、抗氧化,有助穩定血脂 |
適度運動 | 每周快走40分鐘*3次起步 | 提升心肺功能,調整血壓血糖 |
規律用藥 | 抗血小板、降脂等藥物按時按量 | 持續降低心血管風險 |
情緒管理 | 嘗試冥想、談心、慢呼吸調節壓力 | 緩解交感神經緊張,有利心臟健康 |
戒煙 | 徹底停止吸煙,避免二手煙 | 顯著降低血管損傷發生率 |
- 40歲以后,最好每年測一次血壓和血糖
- 支架術后,別忘了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
研究發現,接受規范治療和積極生活方式干預的患者,80%以上都能保持正常生活。其實,血管健康從日常著手,比事后追悔要容易得多。
不妨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和家人的心臟,有一點變化及時詢問醫生。對于心臟健康,與其等到危險來臨,不如早些留心,早發現,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