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手術麻醉:3個關鍵點決定安全與效果
01 膽囊手術為什么要全麻?
如果你身邊有人準備做膽囊結石的手術,八成會聽到醫生建議“全麻”。說起來,膽囊這個“小袋子”就藏在右上腹,貼著肝臟,手術時醫生常會用腹腔鏡(小孔加攝像頭和手術器械),并在肚子里打氣讓空間撐開。這樣一來,只有人在完全熟睡狀態下,醫生才能順利操作,避免咳嗽、緊張或者突然動作,確保安全。
和傳統“開大刀”不同,現在多數膽囊結石手術會選腹腔鏡。建立氣腹會讓腹內壓力上升,如果人在清醒或半睡半醒時,可能因害怕或不適影響操作。全麻下,氣管插管也能保護氣道,降低吸入異物和手術中氧氣不足的風險。??
02 麻醉前要查哪些指標?
麻醉前需要全面“體檢”。這主要是安全考慮——不光查查血常規、尿常規那么簡單,還得從心肺到肝功能全盤考慮。下面這張小表簡單列出了關鍵指標,有時比體檢還細致些:
項目 | 主要內容 | 特別關注 |
---|---|---|
心臟功能 | 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壓監測 | 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衰 |
肺功能 | 肺活量、氧飽和度、胸片 | 慢阻肺、哮喘、吸煙史 |
肝功能 | 轉氨酶、膽紅素、肝炎史 | 肝硬化、乙肝 |
凝血功能 | PT、INR等 | 血液病、用抗凝藥的人 |
基礎代謝 | 血糖、血脂、腎功能 | 糖尿病、腎病、高脂血癥 |
03 手術麻醉中怎么保障安全?
進入手術室后,醫療團隊全程盯著4大生命體征:血壓、心率、血氧、呼氣末二氧化碳(ETCO2)。說得直白點,麻醉醫生像“飛行員”一樣,手上密密麻麻全是儀器按鈕,數據波動一點點都不會錯過。
- 血壓 ??:防止低壓休克或高壓中風。
- 心率 ??:心臟節律出問題能第一時間發現。
- 血氧 ??:氧氣不夠及時加大供氧或調整藥物。
- 呼氣末二氧化碳:能看出呼吸是否通暢。
一旦遇到突發反應,比如血壓驟降、呼吸變淺,流程上會立刻調整麻醉、補液、用急救藥?,F代麻醉技術下,大型并發癥的幾率低于0.1%,大多數小波動都能迅速修正。
04 手術后多久能清醒?
麻醉結束后,清醒其實也分階段。簡單來說,大部分人20-30分鐘能“睜眼”,不過要能清楚說話、恢復定向力通常要1-2小時。下面這三個標準,是麻醉蘇醒的主要觀察點:
- 能睜眼看人:對周圍有反應,能辨認家屬
- 呼吸通暢:能均勻自主呼吸,說話不費力
- 肢體活動正常:能簡單抬手、握拳
不少家屬看到病人剛醒時面色發白,還出現輕微惡心、嘔吐或者頭昏,其實屬于正常階段反應,一般2小時左右會自行緩解。
05 麻醉會不會影響記憶力?
很多長輩聽到“全麻”都會有點緊張:“麻醉藥會不會讓人變傻?”其實,短效麻醉藥物大約24小時內基本就能完全代謝出去,主流研究反復確認:單次常規麻醉(如腹腔鏡膽囊手術用藥)對正常大腦沒有長期影響。
研究/來源 | 結論 | 說明 |
---|---|---|
美國神經科期刊(2022) | 未見認知長期損害 | 追蹤40-65歲群體單次全麻 |
國內多中心隊列研究 | 老年短時全麻風險低 | 僅極少數多次全麻者有輕度遺忘癥狀 |
上海某醫院數據 | 24小時藥物全代謝 | 術后3天基本恢復原認知 |
所以,膽囊結石手術的單次全麻,跟記憶力下降基本無關。如果家里老人偶爾短暫糊涂,也往往和疼痛、失眠或原有基礎病有關。
06 哪些情況務必要告訴麻醉醫生?
溝通細節,影響大。手術前有三類情況一定要主動說——
- 藥物或食物過敏史(比如青霉素、麻醉藥、蛋白類)
- 夜間嚴重打鼾或睡眠呼吸暫停,有無突然憋醒經歷
- 近期出現咳嗽、感冒或發熱,免疫力狀態不佳
有位38歲的小伙兒因為睡眠呼吸暫停,術前特別做了氣道掃描,結果手術麻醉方案專門調整,術中呼吸順暢,恢復很快。這種溝通,其實能防止60%以上的麻醉相關小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