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發季!出現這些癥狀別硬扛,科學應對指南來了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家里孩子剛開學沒幾天就鼻塞打噴嚏,老人也咳嗽,說起來感冒在換季時就像“不速之客”。簡單來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鼻腔、咽喉等部位,突然出現炎癥,主要表現是打噴嚏、流鼻涕、喉嚨發癢。這個部位相當于我們身體的“交通要道”,遇到病毒就容易發生堵塞和不適。
普通感冒和流感雖然都叫“感冒”,但區別還是挺明顯:普通感冒起病慢、癥狀較輕;流感則來勢洶洶,常會高燒、全身酸痛,恢復也慢一些。
02 哪些癥狀提示該就醫?
感冒大多數時候是“小毛病”,但出現以下5種情況,自己扛著不太好,最好盡早去醫院檢查:
警示信號 | 需要注意的點 | 生活例子 |
---|---|---|
持續高熱(>38.5℃,超3天) | 普通感冒一般低燒或不發熱 | 35歲的林女士發燒四天,家里退燒藥都不管用,晚上還出汗,第二天去醫院發現是流感 |
呼吸困難、氣急 | 咳嗽持續且憋悶,喘不上來 | 退休的大爺咳到胸悶,夜里睡覺總被憋醒,檢查才知道已發展成支氣管炎 |
持續劇烈咳嗽、胸痛 | 一般感冒不會出現胸痛 | 一位20歲男生感冒一周后胸口刺痛,醫院診斷已并發肺炎 |
意識模糊、嗜睡 | 尤其是嬰幼兒、老人 | 家有2歲寶寶感冒后精神很差、不愛哭鬧,需要警惕重癥感染 |
耳朵疼痛或流膿 | 提示可能出現中耳炎 | 小學女生感冒三天后耳朵疼,一查發現是中耳炎,需要特殊治療 |
03 為什么會得感冒——病毒的“攻防戰”
很多人好奇為啥換季總容易中招?其實,感冒70%左右是因為鼻病毒、冠狀病毒等惹的禍。它們趁我們身子疲勞、熬夜、天氣忽冷忽熱時“鉆空子”。
- 鼻腔、咽喉的黏膜是第一道防線。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時,這道防線變得薄弱,病毒趁機附著。
- 體溫變化、空氣干燥會讓黏液減少,滑梯一樣方便病毒滑進細胞。
- 抵抗力低的群體(比如老人和長期服藥者)更容易被攻破,感冒還容易轉成肺炎等大麻煩。
04 醫生一般查什么?
很多人一進醫院會擔心“是不是要被查個遍”。其實,絕大多數感冒不需要復雜檢查。醫生會根據癥狀和體征,酌情安排下列簡單項目:
- 血常規: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作怪,對于高燒或全身癥狀明顯者幫助很大。但輕癥感冒一般不需要做。
- 咽拭子檢測:主要用在流感、腺病毒等疑似病例,能快篩出病毒類型,有助于治療方案選擇。
05 科學治療記住這3點
- 對癥為主: 如果鼻塞嚴重,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有輕度咳嗽可以適當喝溫水、蜂蜜檸檬水(不推薦1歲以下嬰兒喝蜂蜜)。喉嚨不適可試試淡鹽水漱口。
- 別亂用抗生素: 絕大多數感冒是病毒鬧騰,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如果沒有明確細菌感染跡象(如化膿性分泌物),簡單吃抗生素反而增加耐藥風險。
- 安全用藥很重要: 常規退燒藥如布洛芬,使用間隔至少要6小時。部分家庭常備感冒混合制劑,務必按說明書服用、避免超劑量。
這提醒我們:用藥必須嚴格遵醫囑,尤其是不同感冒藥之間要避免重復成分。
06 預防比治療更劃算
說到底,預防感冒還是性價比最高的做法。尤其是體弱人群,比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不妨把下面這5件小事養成習慣:
操作 | 日常做法 | 實用功效 |
---|---|---|
正確洗手 | 外出歸來、飯前便后認真搓手20秒 | 有效沖掉手上的病毒,避免入口 |
勤通風 | 有人的房間每天至少保持2次通風 | 降低空氣中病毒濃度 |
增強營養 | 每日蔬菜、水果多樣化搭配 | 幫身體補充維生素,提升免疫力 |
規律作息 | 保證7~8小時睡眠,盡量不熬夜 | 讓自身防護系統恢復 |
適當接種疫苗 | 有慢病或65歲以上、6歲以下建議打流感疫苗 | 顯著降低重癥和住院風險 |
結語
換季時感冒其實很常見,絕大多數情況下,靠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適當休息就能緩解。不過,如果癥狀持續不見好、出現呼吸困難、劇烈咳嗽或者精神狀態明顯變差,一定別拖,及時到醫院檢查。
日常多洗手、吃得豐富點、睡得充足點,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實正是在為健康“筑墻”。避開誤區,既不用過度擔心感冒,也不要疏忽大意,才是對自己最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