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腫物手術麻醉:這些關鍵點能保安全
01 為什么胃部手術通常需要全身麻醉?
現在不少人或家人要面對胃部腫物手術,最關心的除了手術本身,就是“麻醉到底安全嗎”。其實,全麻相當于讓身體進入受控的“深度睡眠”,醫生才能放心操作。
以一位58歲的女士為例,因胃部良性腫塊需要做切除,她最擔心的就是在手術中感受到不適。經過規范全麻,她整個手術過程都沒有感覺,蘇醒后病情也很穩定。
全麻的作用是讓身體完全“放松”,消除意識和痛感,同時控制呼吸,方便外科醫生安全、徹底地處理胃部腫物。局麻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因此胃部手術常常首選全麻。
02 麻醉前要做哪些評估?為什么這么重要?
- 心肺功能檢查 ?? — 麻醉藥物可能影響心跳和呼吸。比如,有59歲高血壓男性術前未查出隱匿心臟問題,手術中反復低血壓,幸虧提前麻醉評估,提前調整方案。
- 藥物和過敏史調查 — 有藥物過敏、慢性疾病的病人,制定麻醉方案時要格外小心。
- 肝腎功能檢測 — 麻醉藥物通過肝腎代謝,如果功能不佳,容易藥效累積,增加風險。
- 呼吸道狀況評估 — 如有咳嗽、哮喘等,麻醉中呼吸管理要提前準備。
評估項目 | 常規方法 | 有何用處? |
---|---|---|
心電圖 | 12導聯心電圖 | 查心律失常、心肌供血 |
血常規/生化 | 抽血項目 | 評估肝腎、感染、出血風險 |
過敏史問診 | 深入詢問 | 規避麻醉用藥風險 |
小提示:
檢查越全面、麻醉越“量體裁衣”,可以把大部分風險擋在手術室門外。按照專家統計,全面麻醉評估可降低嚴重并發癥60%左右。
03 麻醉醫生最擔心哪三件事?
- 1. 反流誤吸??
胃部手術容易讓胃液逆流,一旦吸入氣道,可能影響呼吸,甚至引起窒息。手術時有的患者因為進食間隔不夠,就更加危險。 - 2. 呼吸抑制
有些人手術臺上會出現呼吸變慢甚至暫停,原因是麻醉藥物擴展了呼吸肌的“懶惰”,尤其是肥胖患者和有慢性呼吸道的人群更要當心。 - 3. 低血壓
麻醉時全身放松,血管擴張,容易導致血壓下降。發生率不算高,但老年患者或者有基礎心臟病需要密切監測。
04 手術進行時,怎么保證安全?
操作臺上的麻醉醫生,不僅僅是在“打麻藥”。他們要操控監護設備,隨時留意全身每一個重要參數。
心電監測
實時顯示心率、心律,出現心跳異常,醫生立即處理。
實時顯示心率、心律,出現心跳異常,醫生立即處理。
血壓監測
自動每幾分鐘一測,保障大腦、器官供血。
自動每幾分鐘一測,保障大腦、器官供血。
血氧監測
看血里有多少氧氣,早發現呼吸異常,及時補救。
看血里有多少氧氣,早發現呼吸異常,及時補救。
麻醉醫生會根據監測數據,隨時調整麻醉藥量,必要時還會加用升壓、擴血管等藥物配合。
小結: 麻醉醫生的“關鍵一小時”,全靠密切的監視和靈敏的反應能力。
05 術后蘇醒階段,需要注意什么?
醒來后短時間內,身體還是處在藥物消退期。有些人會感到惡心、倦怠或輕微疼痛,這都是正常反應。
比較危險的異常信號有:突然呼吸很急促、持續很痛、整個人發紺(嘴唇變紫)或完全叫不醒。
多數人術后2小時恢復得平穩就沒有太大問題。專業麻醉團隊會根據恢復速度,判斷何時可以送回普通病房。
提醒:
- 術后2小時內,最好保持側臥位,可以降低嘔吐誤吸風險。
- 呼吸急促、意識模糊要立即呼叫醫護,不要自己試圖起身。
06 特殊人群的麻醉調節原則
- 老年人: 由于心肺儲備能力減弱,麻醉藥劑量通常需要下調,減少并發癥風險。比如有位72歲女性,因呼吸力弱,麻醉用藥非常謹慎,術后恢復也相對慢一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監護。
- 肥胖或基礎病人群: 肥胖者容易出現呼吸道塌陷,藥物分布和排出慢,常需個性化調整方案,手術中麻醉醫生會頻繁評估。
- 長期用藥人群: 比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原有藥物和麻醉藥容易相互作用,術前要詳細告知所有用藥,調整計劃。
個性化原則: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麻醉方案要根據年齡、體重、基礎病情況個別設計。
?? 快速安全提醒清單
- 術前至少8小時禁食,包括水和飲料。
- 所有用藥史、過敏史務必如實告知。
- 手術當天不要帶首飾、假牙等異物。
- 麻醉后2小時內盡量側臥,不隨意下床。
- 術后若呼吸費力、疼痛明顯,立刻通知醫護。
研究提示: 胃部手術麻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1%。只要嚴格按照流程,由專業團隊操作,絕大多數困難都能被安全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