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肺炎患者麻醉管理: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家里有老人突然因肺炎住院,不得不手術,醫生反復叮囑“麻醉風險高”,讓不少人提心吊膽。其實,重癥肺炎患者麻醉時,變化往往比我們預料得快、得多,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又有哪些應對之道?這篇文章用最實用的方法,幫你避開“紅燈區”,增加手術順利的幾率。
01 為什么重癥肺炎患者麻醉要格外當心?
對于肺炎特別嚴重的患者,麻醉帶來的變化遠遠不只是“睡一覺”那么簡單。常見的是,病人一旦麻醉后,呼吸變弱、血壓波動,遠比一般人來得更猛烈。
具體來說,重癥肺炎時,肺部的氣體交換本來就很吃力,麻醉藥物還會讓肌肉放松,呼吸更淺,甚至有時候身體對缺氧的“報警”反應也變得遲鈍。舉個例子,有一位68歲的男性朋友,在肺炎期間手術麻醉,術中突然出現血氧跌到85%,心率加快,幸虧及時調整通氣方式才避免了嚴重后果。這種情況,家屬看在眼里,只覺得突然“喘不過氣”,實際上是肺部和血流系統同時亮起了警報燈。
?? 數據提醒:
有研究指出,重癥肺炎患者接受麻醉時的并發癥發生率,約為普通患者的3倍。
有研究指出,重癥肺炎患者接受麻醉時的并發癥發生率,約為普通患者的3倍。
02 哪些信號暗示手術麻醉風險更高?
- 1. 血氧飽和度低于90%
正常情況下,指夾血氧數值大多維持在95%以上。如果看到數字反復掉到90%以下,哪怕吸了氧,這種現象很值得警惕。 - 2. 咳痰明顯增多、痰稠不易咳出
有的人本來只是偶爾咳嗽,有痰可咳出;發展到重癥時,發現痰量多且很黏稠,呼吸聲音變粗,別小看這一點,術后氣道堵塞、吸痰困難的概率大大增加。 - 3. 呼吸頻率持續超過25次/分鐘
如果家人發現患者呼吸越來越急,卻呼得很淺,甚至需要一直張口喘氣,這種不正常的呼吸方式提示身體正在“硬扛”低氧。
風險信號 | 表現舉例 | 護理建議 |
---|---|---|
血氧飽和度低 | 指夾血氧持續低于90% | 及時調整吸氧方式,向醫生反映 |
痰液不易咳出 | 黏稠黃色或綠色痰,夜間增多 | 配合吸痰,飲水充足 |
呼吸變急促 | 呼吸頻率增加,臉色發白 | 保證患者坐起,減少用力 |
?? 病例故事
有一位75歲的女性患者,術前1天血氧忽高忽低、咳痰困難,家屬以為術后自動會好轉,實際上危險“信號燈”早已亮起。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明顯的呼吸不穩定,就是需要加強麻醉管理的關鍵時刻。
有一位75歲的女性患者,術前1天血氧忽高忽低、咳痰困難,家屬以為術后自動會好轉,實際上危險“信號燈”早已亮起。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明顯的呼吸不穩定,就是需要加強麻醉管理的關鍵時刻。
03 肺炎為啥讓麻醉更棘手?
很多人以為呼吸道感染只是“咳兩聲”,其實,肺炎帶來的麻煩遠比表面癥狀復雜。
- 炎癥造成氣道敏感:肺部感染后,氣道類似“臨時堵車”,稍微刺激(比如插管、抽痰)就會有更猛烈的反應,比如氣道收縮、出現痙攣。
- 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正常肺部像個“空氣交換站”,但重癥肺炎時,一些區域被痰液或炎癥物質堵住,吸入的氧氣不能順利進入血液,導致用再高水準的氧氣也跟不上身體的需求。
- 影響循環系統:嚴重時,炎癥引發的“全身風暴”可影響心臟、腎臟等多個臟器,術中容易出現血壓驟降或心率失常。
??數據參考:
臨床顯示,采用規范麻醉管理后,重癥肺炎患者缺氧嚴重事件發生率下降了60%,這也佐證了“精細管理”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
臨床顯示,采用規范麻醉管理后,重癥肺炎患者缺氧嚴重事件發生率下降了60%,這也佐證了“精細管理”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
04 麻醉前有哪些關鍵準備?
- 氣道吸痰、清理為先
麻醉前,醫生通常會給患者進行氣道護理,包括吸痰、霧化,減少插管時痰液堵塞風險。一位62歲男性準備麻醉,醫生反復吸痰半小時,終于讓痰液通暢,這關節省了術中搶救的麻煩。 - 抗生素合理使用
針對已知病原菌用藥,有時候要提前一天更換抗生素,防止手術中感染加重或耐藥菌爆發。這時候別盲目停藥,要根據醫生指導調整。 - 血氣分析/影像檢查
麻醉前查一次動脈血氣(衡量氧和二氧化碳水平),以及復查一次胸片或CT,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肺部功能和氧合儲備。 - 評估循環及多臟器功能
有時還要查心電圖、腎功能、電解質等,確保手術當天“底子”夠穩定。
?? 實操小結:
清理氣道和補足氧合,是術前兩大基石。缺一不可,提前和麻醉醫生溝通實際困難,往往能防止意外升級。
清理氣道和補足氧合,是術前兩大基石。缺一不可,提前和麻醉醫生溝通實際困難,往往能防止意外升級。
05 手術中,安全的“那些底線”
- 肺保護性通氣是重頭戲
麻醉期間,醫生會用較小的潮氣量(每次呼吸輸入的氣體量),避免“猛吹”損傷脆弱的肺泡。盡量避免長時間不用呼吸機,也不能強行給高壓氣體,以防加重肺損傷。 - 動態監測氧合和二氧化碳
一人一份個體化的呼吸參數,酸堿平衡靠實驗室和床旁監測說話,遠離“一套方案管到底”。 - 適度循環支持
開刀過程中,血壓不穩不能靠“補液沖一沖”就好,經驗證明多器官評估+針對性的藥物支持,成為更安全的主流。
技術措施 | 主要作用 | 實際提示 |
---|---|---|
低潮氣量通氣 | 保護肺泡,減少氣壓損傷 | 大多數患者受益明顯 |
動態血氣監測 | 及時發現缺氧/酸堿異常 | 重癥患者優先考慮 |
分級循環調整 | 防止心衰、休克 | 手術團隊密切配合 |
? 別小看細節:
一些小調整(及時調整呼吸參數、分批、少量補液)常常就能避免意外升級。
一些小調整(及時調整呼吸參數、分批、少量補液)常常就能避免意外升級。
06 術后康復,怎么做更安心?
- 氣管拔管要選好時機
不是說手術結束就立刻拔管。如果患者清醒、咳嗽反射恢復,并且血氧維持在安全范圍,才是合適時機。太早拔管容易因呼吸力不足發生二次缺氧。 - 疼痛管理,別忘護肺
麻醉藥過去后,有的人會覺得胸部更悶痛。其實,適量使用鎮痛泵+物理理療結合(比如輕拍背部),能幫助及時咳痰、預防肺不張。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 - 積極肺部康復鍛煉
護士和康復師會教患者深呼吸訓練、咳痰技巧。比如病人手按腹部、緩慢吸氣、憋氣再吐氣,這是一種簡單實用的鍛煉方法。
康復舉措 | 好處 | 簡單操作 |
---|---|---|
逐步拔管 | 降低窒息及缺氧風險 | 依照醫生評估進行 |
疼痛多模式管理 | 提升舒適度,促咳痰 | 物理+藥物結合 |
肺部康復訓練 | 加快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 深呼吸、緩慢咳嗽訓練 |
?? 方法小貼士:
康復并不神秘,配合醫生,適當鍛煉,比“臥床躺平”強很多。遇到氣促、咳嗽加重、痰液堵塞要及時告知醫護,別死扛。
康復并不神秘,配合醫生,適當鍛煉,比“臥床躺平”強很多。遇到氣促、咳嗽加重、痰液堵塞要及時告知醫護,別死扛。
?? 實用提醒
- 痰液引流和氧合監測同樣要重視,別只盯著數字忽略基礎護理。
- 有基礎疾病的高齡患者,建議手術前與麻醉科醫生充分溝通,不放過每一次氣道評估。
- 麻醉管理有標準流程,嚴格遵循能大幅減少風險。遇到疑問,也別不好意思發問。
說到底,重癥肺炎不是不能手術,也不是“聽天由命”。只要掌握這幾個關鍵環節,和主治醫生配合好,大多數風險都可控。家屬真有疑慮,提前讓麻醉科會診,多聽幾句心里就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