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遇上呼吸衰竭:手術安全管理的3個關鍵點
01 什么是呼吸衰竭?手術麻醉為何風險高?
簡單來說,呼吸衰竭指的是身體無法保證正常吸入氧氣或有效排出二氧化碳,這樣一來,血液里的氧氣會變少(氧合降低),二氧化碳卻可能堆積(CO?潴留)。很多慢性肺病患者、嚴重支氣管炎甚至嚴重睡眠呼吸暫停的人,其實都潛藏著這樣的隱患。
手術麻醉為什么讓風險驟增?原因有兩點:
第一,麻醉藥物會抑制大腦呼吸中樞,讓身體對低氧和高二氧化碳不夠敏感,本該自覺加深呼吸的時候,身體卻“懶”了下來。
第二,某些麻醉操作還會影響胸部肌肉,像肌松劑這類藥物可能讓負責呼吸的膈肌動力不足,呼吸一下變得力不從心。
實際工作中,麻醉科會針對呼吸衰竭風險專門做評估,安排最合適的方案。
02 哪些癥狀提示手術風險增加?
不是每一次氣短、咳嗽都危險,但下面這些癥狀,尤其在要做手術的人身上,一定要引起重視:
警示信號 | 現實舉例 |
---|---|
1. 血氧低于90% | 戴上指脈氧儀,血氧飽和度反復掉到88%左右 |
2. 呼吸頻率異常 | 每分鐘呼吸次數長期大于24次 |
3. 靜息時呼吸困難 | 坐著、躺著都覺得喘不過氣 |
4. 口唇或指甲青紫 | 長時間嘴唇、手指頭發暗發紫,不僅僅是冷 |
5. 持續咳嗽、咳痰難消退 | 一個月內咳嗽、咳痰明顯加重 |
03 麻醉為何會加重呼吸衰竭?
麻醉本意是讓人無痛、安靜地度過手術,但對于呼吸不佳的病人,就像本來就下坡的車突然斷了油。這里面機制主要有兩點:
- 中樞抑制:大多數麻醉藥物會減弱大腦呼吸刺激,身體感受低氧或高碳酸血癥的反應明顯變小。
- 肌肉放松:為了插管或維持手術,有時需要用上肌松藥,這些藥會讓膈肌(主要的呼吸肌肉)短時間“無力”,導致自主呼吸效率下降。
更重要的是,對已經氧氣供應不足的人來說,“正?!甭樽頃r的呼吸模式反而成為負擔。
比如呼吸機輔助時,呼呼吹氧氣進去,雖然加大了氣體通氣量,可一旦撤機不及時、參數設置不合適,就容易出現氣體滯留或二氧化碳進一步堆積,風險加劇。
04 手術中如何監測呼吸功能?
不同于普通體檢,手術臺上的“監護”更細致嚴密。麻醉醫師會連續關注呼吸方面的多個信號,主要包括——
- 呼氣末二氧化碳監測(ETCO?): 這是監護儀上的重要參數,可以實時了解呼吸排碳能力,一旦下降,馬上能發現。
- 脈搏血氧飽和度: 用探頭夾在手指或耳垂上持續顯示,動不動掉到90%以下,麻醉醫生就要啟動干預流程。
- 定期動脈血氣分析: 術中、術后適宜時采血,能準確掌握氧氣和二氧化碳水平變化。
- 胸部運動與氣道壓力監測: 機器和人工結合判斷,有無呼吸不規則、輔助通氣是否合適等。
簡單來說,麻醉醫師會根據這些動態信息,不斷調整呼吸機參數(比如潮氣量、吸氧濃度),一有問題馬上處理,手術中的“氣道安全閥”始終保持在線。
05 兩種麻醉方案如何選擇?
并不是所有手術都只有“全身麻醉”一條路可選。對于有呼吸衰竭風險的人,方案選擇更要講究:
方案對比 | 全身麻醉 | 椎管內麻醉 |
---|---|---|
適用范圍 | 胸部、腹部大手術,術中必須完全麻醉 | 下肢或下腹部手術較多見 |
對呼吸影響 | 需要人工氣道控制,對基礎肺功能要求高 | 較少影響呼吸中樞,呼吸道風險低 |
優缺點 | 可控性強但風險高于局部麻醉 | 風險較小,但部分情況下無法滿足手術需求 |
選擇建議 | 肺功能嚴重受損時慎用或預留輔助通氣措施 | 可作為首選,不過需根據手術內容評估 |
06 術后恢復期要注意什么?
手術結束后,呼吸衰竭患者往往處于一個容易反復的階段,護理管理變得尤為重要。通常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 1. 早期呼吸訓練: 借助簡易的吹氣球、呼吸訓練器具,幫助恢復肺功能。
- 2. 有效鎮痛: 控制傷口痛感,減少因疼痛不敢深呼吸的現象。
- 3. 體位調整: 適當高枕、半坐臥位,有利于肺部通氣。
- 4. 粘痰排出: 誘導咳嗽、按醫囑吸痰,防止痰液堵塞氣道。
- 5. 48小時持續氧氣監測: 特別頭兩天,監護設備隨時查看血氧突變。
06+ 多學科協作:讓安全更有保障
手術風險不僅僅靠麻醉科一個科室搞定。針對呼吸功能本就不佳的人,麻醉科需要與呼吸科、外科、重癥監護等團隊磨合配合。比如,術前病情評估、術后康復訓練、監測方案調整等,都是需要多科協作才能完善。
總結和行動建議
關于“呼吸衰竭遇上麻醉”這事,簡單明了的方法就是——
1)術前主動告知呼吸史;2)留意警示信號;3)加強術前評估;4)術中術后多與團隊溝通。
靠團隊、靠設備,最關鍵還得靠你自己對健康信號的敏感和重視。有時一次主動溝通、一個小小的數據監測,就能繞開大風險。
希望這份指南能幫你對“手術麻醉”不再只停留在擔心,而是多了一份可控與安心。如果身邊人也面臨手術選擇,不妨把這些要點告訴他們,讓健康的選擇成為更好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