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手術麻醉管理:這些關鍵點關系患者安全
01 胃癌手術麻醉為什么特別重要?
說起手術,大家往往關注切除腫瘤是否徹底,但對于胃癌手術來說,麻醉其實是一道同樣重要的關卡。家里有人要做胃癌手術,不少人關心:“手術做得好,麻醉有啥大不了?”其實,胃部手術創面大、時間長,對麻醉醫生來說挑戰也不少。手術過程中,麻醉不僅要保證病人無痛,也要平穩維持各項生命體征,幫助身體應對手術帶來的巨大壓力。而如果麻醉管理不嚴密,可能帶來諸如血壓波動、出血、甚至影響術后恢復等風險。
別忽視:胃癌患者大多涉及較大范圍的切除,麻醉醫生既要幫助手術順利進行,還要盡可能減少術后并發癥,這背后需要嚴密的“保駕”。
02 麻醉前評估:醫生最關注哪些指標?
- 如實告知醫生所有用藥與過敏史
- 術前禁食禁飲需嚴格遵守,有時晚上12點后就不能進食喝水了
03 麻醉方式選擇:全麻還是聯合麻醉?
麻醉方式 | 主要優點 | 可能的局限 |
---|---|---|
全身麻醉 | 適合大手術,保障患者手術過程無痛;便于醫生操作 | 蘇醒期有時會出現惡心、咳嗽;對心肺疾病人群評價需更謹慎 |
全麻聯合神經阻滯 | 術后疼痛感輕,恢復快;減少部分全麻藥物使用量 | 操作上略復雜,需要技術經驗;局部阻滯區域有出血風險 |
說起來,隨著麻醉技術進步,不少醫院更愿意為胃癌手術設計“組合麻醉”。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年齡、并發癥及手術范圍來決定最合適的方案——比如年輕、無基礎疾病患者多采用單純全麻;而老年人或有慢病的患者,常常選用聯合神經阻滯,目的是讓身體的麻醉負擔變小,術后痛覺也更容易控制。
別忘了:選擇麻醉方式時,醫生會與你充分溝通,每個人的風險和需求都不同,不用一味照搬他人的方案。
04 手術中麻醉管理的三大挑戰
- 血壓波動:胃癌手術中器官牽拉、失血都容易引起血壓驟變。麻醉醫生會根據血壓監測結果及時調整藥物,防止昏迷或器官損傷。
- 大量出血:有腫瘤侵及大血管或腹部粘連,麻醉團隊需要聯合外科團隊快速處理、補充輸血,減少心肺負擔。
- 體溫管理:長時間手術+開放腹腔,患者體溫容易下降。體溫降低不止讓人發冷,還可能影響凝血和藥物代謝。醫生要通過保暖被、輸液加溫等手段保護患者。
以一位60歲男性患者為例,他術中出現過一過性低血壓,麻醉科醫生反應迅速,藥物干預下患者很快恢復平穩。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麻醉團隊全程“盯緊”各項指標,患者無須過度緊張。
05 術后恢復:麻醉后要特別注意什么?
恢復階段 | 重要關注點 | 護理建議 |
---|---|---|
麻醉蘇醒期 | 呼吸道通暢、出現輕微意識模糊屬于常見反應 | 家人陪伴,減少噪音和不適 |
早期恢復 (術后1-2天) | 血壓、心率、體溫監測,防止并發癥 | 遵醫囑翻身、下床鍛煉,輕微活動有助恢復 |
恢復后期 | 觀察感染、腸道恢復等整體情況 | 均衡飲食,逐步過渡至正常進餐 |
- 發生呼吸不順暢、持續嘔吐等狀況要盡快向醫護團隊反映
- 深呼吸和咳嗽鍛煉有助減少肺并發癥,尤其適合年長患者
- 術后正常疼痛屬于常見,但過于劇烈要及時上報
06 高齡患者麻醉的特殊考量
高齡患者(一般指70歲及以上)胃癌手術,本身基礎疾患多,身體各項“零件”用得時間長,對麻醉的接受度自然就低了一些。比如一位75歲的女性患者,做手術前查出了輕微記憶力減退,麻醉醫生為她專門設計了短效藥方案、加強體溫管理,術后配合家屬提供溫和喚醒和認知梳理。在這種情況下,老年患者術中容易出現心率起伏、術后恢復慢等問題。
其實,不少老年朋友平時身體還可以,但遇到手術短時間內承受的“消耗”非常大,所以需要專業麻醉團隊,量身制定預案。術后多關注認知變化、早期活動對恢復有好處,家屬也要耐心陪伴。
?? 實用提醒與快速指南
- 術前準備:按要求禁食禁飲,確保按時補充必需的營養。
- 病史申報:不要漏報過敏史及長期用藥,讓醫生信息更全面。
- 早期鍛煉:術后早些翻身、下床,能幫助氣血流通、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