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遇上感冒怎么辦?科學應對不慌張
01 血壓升高時感冒了,到底有多危險?
有不少人原本控制得挺好的高血壓,結果一場小感冒鬧得人心慌慌。感冒剛來時,大多是嗓子不舒服、鼻塞或輕微咳嗽。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些只是“小麻煩”。但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身體本來就在“繃著弦”,感冒一刺激,血壓說不定就悄悄波動起來。特別是中老年人,一旦短期內血壓比平時高出不少,人也容易覺得頭暈、心慌或者胸悶,有點像身體在給一個隱形的“警報”。
其實,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感冒時,血壓大幅波動的風險比普通人高約30%。這并不意味著每一次感冒都會引起嚴重后果,但確實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同時出現了高熱、心跳加快或呼吸不暢,需要格外重視。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冒本來就是“突然來訪的客人”,但在血壓不穩的“老屋子”里,麻煩就多了一份。
02 哪些癥狀出現要立即就醫?
- 高熱不退:體溫持續在38.5℃以上,尤其是退燒藥效果很差時。
案例:66歲的陳阿姨,服藥后高燒仍持續超過12小時,同時全身乏力,這時她家人馬上帶她去了醫院。 - 持續頭暈或劇烈頭痛:不是偶爾暈一下,而是頭悶甚至疼得難以忍受。高血壓患者如果合并這樣的癥狀,可能是血壓飆升了。
- 心慌、胸口悶痛:突然感到心跳加快、胸悶,或有無法言說的壓迫感。對于有心臟病風險的人,這可不能隨便拖。
- 呼吸困難:一動就喘,甚至躺平也覺得“憋氣”,這可能提示心衰或肺部感染。
- 明顯乏力、反應遲鈍:如果出現意識模糊或講話含糊,不能簡單當做“太累了”,建議馬上送醫。
03 為什么高血壓患者更容易感冒?
說起來,高血壓和容易感冒其實有點“同根同源”的意思。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尤其是在冬天或者換季時,本該像小衛士一樣保護我們的免疫系統,反而變得有點懶惰。
另外,一部分高血壓患者因為年齡較大,新陳代謝也慢下來。醫學界有觀點認為,血壓控制不穩定會使身體處于慢性低度炎癥狀態,這會讓呼吸道的防護能力下降,比如鼻腔黏膜變脆弱,病毒細菌更容易趁虛而入。調查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每到流感季節發生感冒的概率比健康人高出近兩成。
04 檢查項目會不會影響血壓?
常用檢查項目 | 對血壓的影響 | 建議 |
---|---|---|
血液常規 | 不會升高血壓 | 按正常流程即可 |
X射線胸片 | 不會直接影響 | 短時間操作無需擔心 |
心電圖 | 操作時有輕微心理緊張 | 盡量保持平靜 |
高血壓患者到醫院查感冒,最擔心檢查環節“刺激”血壓。其實,常規的抽血、拍片或量體溫,全程速度快、刺激小,不會造成血壓飆升。最多有時候做心電圖時,因為自己緊張,血壓可能高一小會,但和實際檢查項目本身關系不大。醫生往往會在采血后5分鐘再復測一次血壓,讓數據更準確。
05 哪些藥物能安全使用?
很多朋友自己上藥店買感冒藥,但有高血壓的情況下一定要看成分。有些常見復方感冒藥里含麻黃堿這種“提神”成分,它會讓血管收縮、心跳加快,本來就血壓高的人用它,好比給“高壓鍋”又加了一把火。
- 安全可選:
- 對乙酰氨基酚(解熱鎮痛)
- 單純止咳藥(如右美沙芬)
- 抗過敏藥(如氯雷他定),但最好遵循醫囑
- 慎重考慮:含麻黃堿、偽麻黃堿的制劑(常見于“緩解鼻塞”類復方藥),應盡量避免。
- 降壓藥繼續吃嗎?感冒期間降壓藥不能隨便停,哪怕咳得再厲害,也應按時吃藥,特殊情況一定與醫生溝通。
06 日常防護怎么做最有效?
日常防護其實在于“細水長流”的堅持,而不是“靈機一動”的突擊。從飲食到習慣,處處都藏著小訣竅:
富含維生素和鉀,能輔助調節血壓。建議每日吃500克以上,不拘種類,越彩色越好。
如雞蛋、豆制品,幫助修復感冒期間受損組織,餐餐有點肉(魚/禽/瘦肉)更有利。
每天1500-2000ml,促進代謝、緩解咽干。喝溫水效果好。
每天兩次,最好晨起和晚上同一時間,記錄下來。如有異常波動,及時上報醫生。
- 外出戴口罩,尤其流感季、醫院等人多場所。
- 適度鍛煉,如慢走、打太極,堅持每周累計150分鐘左右。
- 季節變換別忘加衣,房間常通風,避免交叉感染。
最后說幾句
日常生活中,高血壓和感冒其實不難打理。關鍵在于不慌不亂,按步驟做好自我觀察和合理用藥。無論是家人還是自己,都可以輕松上手,只要多點耐心和細致。如果實在拿不準,執著地問問醫生或者藥師從來沒錯。健康這事,沒有奇招,唯有長期堅持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