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胃炎:全面了解這一消化系統常見疾病
晚上家人圍坐吃飯,有人突然揉著肚子低聲說脹、反酸,旁邊的人隨口提起“糜爛性胃炎”,幾句簡單的交流勾起不少人的疑問:這病到底怎么回事?哪些表現不可小看?其實,糜爛性胃炎在門診并不罕見,但很多人只聽說過名字,對它的傷害、發展過程還有不少誤區。下面這份科普,就是想幫助你更自然地了解和應對這類胃部“小麻煩”。
01 糜爛性胃炎:什么發生在胃里?
糜爛性胃炎,簡單來講,是指胃內層的保護膜——也就是胃黏膜——被炎癥和各種因素攻擊后,表面出現了輕微到中等程度的破損。這種破損就像地板表層起皮、掉色,看著不深但很容易反復。胃黏膜一旦“破防”,會喪失阻擋胃酸和消化液的能力,于是酸液可能趁機刺激、更深的組織也會受損。
在健康人群里,胃黏膜每天要應對大量食物、飲品和壓力,這張“防護網”其實很有韌性。但長期不良因素作用,就可能讓原本有彈性的黏膜逐漸變薄、糜爛。初期的糜爛性胃炎并非“絕癥”,但如果持續刺激,局部破損就容易演變成深的潰瘍,甚至可能帶來出血等麻煩。不得不說,胃的“防線”出問題后,全身健康也會間接受到影響。
02 這些癥狀,不能當作“小毛病”
- 1. 上腹明顯脹痛 ??:有人描述為“肚子上方像堵著一團氣”,尤其吃完飯幾小時后明顯。
- 2. 噯氣、反酸:總覺得有氣頂在胸口,不自覺地打嗝,或者嘴里頻繁泛出酸水。
- 3. 惡心、甚至嘔吐:吃油膩食物后反應更明顯,有些人還會覺得沒胃口。
- 4. 黑色大便或嘔血:這是消化道少見但重要的警告燈,往往提示已經有出血。
舉個真實的例子:有位47歲的女士,近4個月反復出現上腹脹痛、噯氣和反酸,平時并無特別不良生活習慣。她自述這些癥狀有時輕有時重,剛開始覺得是普通消化不良,可最近明顯加重,最后在醫院檢查發現是糜爛性胃炎。這類情況其實身邊并不少見,也提醒我們,凡是胃部反復不適,超過半個月就值得主動去看醫生了。
和許多消化道疾病一樣,糜爛性胃炎的早、中期信號不會特別劇烈,但當出現持續性不適時,別單靠忍或自診自醫。及時檢查、明確原因,有助于防止“拖成大毛病”。
03 為什么會得糜爛性胃炎?這些原因要關注
如果想避免糜爛性胃炎,首先要搞清楚“幕后推手”都有哪些。從醫生角度看,導致胃黏膜受損的常見原因有下面幾大類:
- 長時間或大量服用消炎止痛類藥物:像常見的布洛芬、阿司匹林,這些藥會使胃黏膜的保護層變得脆弱,從而讓酸液趁虛而入。
- 頻繁或大量飲酒:白酒、烈酒對胃的刺激非常直接,酒精容易讓黏膜掉皮受損,進而出現糜爛。
- 胃部感染幽門螺桿菌:這種細菌會“定居”在胃黏膜表面,產生有害物質,慢慢破壞保護層,也會促發炎癥和糜爛。
- 長期精神壓力或突發應激:比如重大手術、嚴重疾病、生活變故,有時候壓力本身會讓身體釋放某些激素,從而造成胃黏膜血流減少,防御能力下降,容易發生糜爛。
- 高齡和慢性病史: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或多或少會變得薄弱,一些慢性疾病會額外影響胃部自我修復能力。
- 少見因素:比如某些特殊治療(如放療)、病毒感染、血管類疾病等。
醫學界指出,非甾體抗炎藥和酒精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兩大致病因素。大約每5位胃鏡就診的中老年人中,就有1位受糜爛性胃炎困擾。說起來,這種胃病不是“絕對命中”,但和生活習慣密切掛鉤。如果有家族消化道疾病史、既往胃潰瘍,也屬于高風險人群。
04 如何確診?診斷檢查這樣做
很多患者初次就診都很緊張,其實糜爛性胃炎的診斷流程比較規范,也不會太復雜——關鍵靠胃鏡。
- 胃鏡檢查:醫生用細長的軟管深入胃腔,直接看到黏膜有無破損、紅腫或出血,這也是目前最準確的診斷依據。過程雖然略有不適,但一般不會有危險。
- 幽門螺桿菌檢測:常用胃黏膜活檢(在胃鏡過程中取一點點組織),或者呼氣試驗,判斷體內有沒有這種細菌。
- 實驗室化驗:如血常規、糞便隱血等項目,有助于發現潛在出血或炎癥。
例:前面提到的那位47歲女士,因腹脹、反酸持續,醫生通過胃鏡發現胃竇區域有彌漫性糜爛,同時伴有輕度十二指腸炎。經過胃黏膜組織檢查,排除了惡性腫瘤和典型潰瘍,最終確診為糜爛性胃炎。有了明確的診斷,再結合癥狀輕重,醫生會量身定制后續治療和管理。
05 治療怎么做?藥物和生活調整都重要
說到糜爛性胃炎的治療,目標其實很明確:一是幫助胃黏膜愈合修復,二是緩解癥狀、降低并發癥風險。常見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1. 抑酸劑:像質子泵抑制劑,它能阻斷胃酸分泌,讓糜爛面盡快愈合。醫生一般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安排療程和劑量。
- 2. 胃黏膜保護劑:通過在胃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減少胃酸和食物對糜爛處的刺激,輔助愈合。
- 3. 促進胃動力藥物:優化食物在胃內通過速度,減少食物滯留,加速胃內容物排空,舒緩脹痛。
- 4. 合理中成藥輔助:比如香砂平胃顆粒,主要起到調和脾胃、緩急止痛的作用。在正規醫療機構開具和指導下使用。
如果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要根據具體藥敏情況,選擇多種藥物聯合根除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出血性嚴重病例,可能還需內鏡止血甚至輸液、輸血支持??傮w來說,多數輕中度糜爛性胃炎經過規范治療后,1~2周癥狀可明顯緩解。
06 日常管理怎么做?飲食與生活細節有講究
忙碌生活節奏下,很多人容易忽略胃的保養。其實,糜爛性胃炎患者要想提升生活質量,日常管理尤為關鍵。這里有幾條實用建議,幫助你養護胃黏膜:
-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蛋、豆制品,有助胃黏膜修復。建議三餐安排一些優質蛋白,既不油膩也不刺激。
- 柔軟易消化的主食:粥、面條、土豆等可以減輕胃部負擔,適合早餐和晚餐搭配。
- 新鮮蔬果:如西蘭花、胡蘿卜、香蕉,富含膳食纖維,對消化道很友好??梢钥紤]每日蔬果量達300~500克,適度食用。
- 養胃暖飲:淡溫牛奶、小米粥可適當喝一些,幫助緩解胃部不適,不過不建議空腹大量飲用。
除了吃得講究,生活作息同樣重要。長期熬夜、暴飲暴食容易讓胃處于亞健康。建議每餐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天保持規律運動,比如慢走、瑜伽等,有助于胃腸康復。飲水充足但不過量,也能幫助身體“沖刷”多余胃酸。
如果發現自己胃部不適次數變多,或者有新癥狀,比如便血、嘔血,盡早去正規醫院消化科就診。對于40歲以上的人群,即使沒有明顯不適,建議每兩年檢一次胃鏡,早發現早行動比“硬抗”來得安全。
最后想說,糜爛性胃炎雖然常見,也不可掉以輕心。但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都能逐步恢復健康、回歸正常生活。家里人有胃病史的朋友也可以分享這些知識,讓更多人意識到胃的“小麻煩”、早行動能省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