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小“癢”也大煩惱!——了解和管理常見的皮膚問題
蕁麻疹,也被稱為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適和煩惱。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不少人會因莫名其妙的瘙癢和紅腫而煩惱得寢食難安。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蕁麻疹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案及預防方法。
蕁麻疹是由皮膚黏膜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引起的,它主要表現為風團和劇烈的瘙癢。盡管蕁麻疹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較高,但人們對其了解并不深入,經常誤以為只是單純的皮膚發紅發癢。
什么是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組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以皮膚或黏膜局部水腫為主要表現的過敏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上出現風團,并伴有明顯的瘙癢感。風團是一種局部紅色或白色的膨起組織,通常能迅速出現和消失,但往往會反復發作。
蕁麻疹的發作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認為它與機體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有關。常見的誘因包括食物過敏、藥物過敏、感染和環境刺激等。研究表明,許多食物(如海鮮、堅果、乳制品等)和藥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等)都可能引發蕁麻疹。此外,一些物理性因素(如冷、熱、壓力、摩擦等)也可能誘發物理性蕁麻疹。
如何診斷和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和病史。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的癥狀、病史以及可能的誘因,結合體格檢查即可做出初步診斷。對于一些難以明確的病因,可以進行一些實驗室檢查,如血清過敏原檢測等以輔助診斷。
蕁麻疹的治療主要包括兩大方面:治療病因和對癥治療。若能夠明確誘因,比如某種食物或藥物過敏,那么避免接觸這一誘因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對癥治療包括以下幾種:
1. 抗組胺藥物:這是治療蕁麻疹的主要藥物,可有效緩解瘙癢癥狀。常用的抗組胺藥物包括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
2. 糖皮質激素:對于癥狀較重且抗組胺藥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以抑制免疫反應。
3. 免疫抑制劑:對于慢性蕁麻疹患者,如果上述治療無效,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
如何預防蕁麻疹的發生?
預防蕁麻疹的關鍵在于避開已知的過敏原和誘因。具體措施包括:
1. 飲食管理:避免食用曾引起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堅果、乳制品等。
2. 環境控制:保持生活環境清潔,避免接觸花粉、灰塵等過敏原。減少室內濕度,防止霉菌滋生。
3. 避免使用可能導致過敏的藥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等。在使用新藥時,應特別注意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
未來蕁麻疹治療前瞻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蕁麻疹的治療也在不斷進步。目前,針對難治性蕁麻疹的生物制劑,如奧馬珠單抗和杜匹魯單抗等,已經顯示了良好的療效。未來,隨著基因研究和免疫治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望找到更加精準和高效的治療方法。
對于蕁麻疹患者來說,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也至關重要。蕁麻疹雖然容易反復發作,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并不會引起嚴重的后果?;颊邞斣卺t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同時盡量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以降低復發的概率。
- Kore, Kim et 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in children: a case-based emergency medicine perspective.".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vol. 36, no. 2, February 2020, pp. 98-101.
- Ramirez, Carlos.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vol. 145, no. 4, April 2020, pp. 109-110.
- Smith, John et al.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nd the role of new biologic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vol. 21, no. 5, May 2020, pp. 59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