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短時間內發現原本只用喝一杯水,現在怎么都覺得喝不夠。張阿姨65歲,最近每天都隨身帶著水杯,還總是覺得嘴唇干裂。這個變化如果持續數日,別只想著是天氣干燥。
這些明顯的變化往往會被誤認為正常老化、換季上火,但若持續或加重,應盡快就醫咨詢。
說到二型糖尿病的成因,不少人以為“多吃糖就會得”,其實沒這么簡單。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主要有:
專家指出,生活方式影響深遠,但先天和年齡因素有時也難以逆轉。正因如此,早期干預才顯得更關鍵。
一旦懷疑可能患上糖尿病,最關鍵的不是自測或憑感覺判斷,而是要通過正規的實驗室檢測。常見的確診方式有以下幾種:
如果化驗顯示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偏高,而且反復檢測結果類似,醫生就會考慮診斷糖尿病。
有些時候,醫生還會建議進一步評估心臟、腎臟、眼底等器官功能,全面了解病情和并發癥風險。
簡單來說,只要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多項指標都不達標,即可確診。但也有部分患者長期高血糖但無明顯癥狀,這時就全靠定期體檢發現了。
面對確診后的二型糖尿病,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能不能治好、要怎么管住血糖。其實,科學的管理手段能讓大部分患者血糖維持平穩、生活質量提高。
38歲的李女士,確診時最擔心以后得天天打針。醫生為她量身定制了飲食搭配、運動計劃和口服藥,半年后血糖穩定在健康范圍。她的經歷說明,只要科學管理,并不意味著生活質量下降。
同時,藥物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低血糖、胃腸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現異常癥狀時應及時就醫調整藥物,不建議擅自停藥改藥。
二型糖尿病雖與基因和年齡有關,但通過合理的生活習慣,許多人可以有效延緩甚至阻斷疾病發生。下面是比較實用的幾個方法:
如果發現自己有早期異常(如偶爾頻繁口渴、短期內體重波動),或家族中有人確診糖尿病,建議主動預約體檢。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檢查項目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為佳,40歲后建議每2年做一次全面檢查。
和許多慢性病一樣,二型糖尿病初看低調,實則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現在是健康人、剛出現輕微信號,還是已經確診,科學的信息、合理的管理,都是守護健康的基本手段。你可以從調整飲食結構、適度運動、關注身體的細微變化等小事做起,將復雜的醫學問題拆解成簡單生活習慣,就能離健康更近一步。如有疑問,及時和專業醫生溝通,早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就是最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