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麻醉鎮痛管理
摘要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病情復雜且進展迅速的急腹癥,部分患者需手術干預以清除壞死組織、解除梗阻等。其麻醉鎮痛管理需在保障手術安全的同時,兼顧患者全身炎癥反應、多器官功能狀態及代謝紊亂。本文系統闡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術前評估、麻醉方式選擇、圍術期鎮痛策略及并發癥防治要點,旨在為臨床提供科學的管理方案,降低患者圍術期風險,改善預后。
一、引言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組織因自身消化引發的急性炎癥,重癥患者可出現胰腺壞死、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等嚴重并發癥。手術治療(如壞死組織清除術、腹腔引流術)是挽救重癥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此類患者病情危重、全身狀況差,麻醉與鎮痛管理需平衡手術需求與器官功能保護,減少炎癥反應,促進術后恢復。
二、術前評估
(一)病情嚴重程度評估
APACHEⅡ評分與BISAP評分:通過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和急性胰腺炎床旁嚴重度指數(BISAP)量化病情,評分越高提示預后越差,需更謹慎制定麻醉方案。
CT分級與壞死范圍:通過增強CT判斷胰腺壞死程度及范圍,評估手術復雜性與出血量,指導術中液體管理和麻醉深度調控。
(二)器官功能狀態評估
呼吸功能:急性胰腺炎常伴胸腔積液、肺間質水腫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需評估動脈血氣、氧合指數(PaO?/FiO?)及肺部影像學,制定個體化呼吸支持策略。
循環功能:大量體液丟失、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導致休克,需監測中心靜脈壓(CVP)、乳酸水平及血流動力學參數,糾正低血容量和電解質紊亂。
腎功能:評估血清肌酐、尿素氮及尿量,警惕急性腎損傷(AKI),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凝血功能:炎癥反應可激活凝血系統,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血小板計數,預防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三)代謝狀態評估
患者常存在高血糖、低鈣血癥、低蛋白血癥等代謝紊亂,需術前積極糾正,維持內環境穩定。
三、麻醉方式選擇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急性胰腺炎手術的首選,適用于復雜壞死組織清除術、多器官聯合手術。通過氣管插管控制呼吸,維持氧合與二氧化碳排出,同時便于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穩定循環。藥物選擇遵循“短效、低毒、對器官功能影響小”原則:
? 誘導藥物:丙泊酚或依托咪酯聯合小劑量芬太尼,避免單次劑量過大導致循環抑制;
? 維持藥物:吸入七氟醚或地氟醚,聯合短效阿片類藥物(如瑞芬太尼)及肌松藥,減少代謝負擔。
(二)復合麻醉
全身麻醉聯合區域阻滯(如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腹橫肌平面阻滯)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同時改善內臟血流灌注。但需注意,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休克的患者禁用硬膜外麻醉,以防硬膜外血腫或低血壓惡化。
(三)局部麻醉輔助
對于微創腹腔引流或清創術,可采用局部浸潤麻醉聯合靜脈鎮靜,適用于病情相對穩定、手術創傷小的患者,以減少全身麻醉藥物對器官功能的影響。
四、圍術期鎮痛策略
(一)術中鎮痛
多模式鎮痛:聯合使用NSAIDs類藥物(如帕瑞昔布鈉)、阿片類藥物及局麻藥。NSAIDs可減輕炎癥反應,但需警惕其對腎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響,謹慎用于腎功能不全患者。
區域阻滯技術:超聲引導下的腹橫肌平面阻滯(TAP)或腰方肌阻滯(QLB)可有效減輕腹壁切口疼痛,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尤其適用于開腹手術。
(二)術后鎮痛
患者自控靜脈鎮痛(PCIA):以短效阿片類藥物(如舒芬太尼)或非阿片類藥物(如氫嗎啡酮)為基礎,聯合NSAIDs類藥物或α?受體激動劑(如右美托咪定),根據疼痛評分動態調整劑量。
持續區域阻滯:術后保留硬膜外導管或行連續TAP阻滯,提供長效鎮痛,同時減少全身用藥對胃腸功能的抑制,促進患者早期恢復飲食。
非藥物鎮痛:結合物理治療(如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心理干預緩解疼痛,降低阿片類藥物依賴風險。
五、器官功能保護與并發癥防治
(一)呼吸管理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采用低潮氣量(6 - 8 ml/kg)、適當呼氣末正壓(PEEP),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預防ARDS進展。
體位管理:術中及術后采取半臥位或俯臥位,改善氧合及肺順應性。
(二)循環與液體管理
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DFT):根據CVP、每搏變異度(SVV)等指標指導補液,避免液體過負荷加重組織水腫,同時維持重要器官灌注。
血管活性藥物應用:合理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維持血壓,避免大劑量使用縮血管藥物減少胰腺血流。
(三)常見并發癥處理
感染與膿毒癥: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加強抗感染治療,監測體溫、白細胞計數及降鈣素原(PCT)水平。
急性腎損傷:維持充足血容量,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必要時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
應激性高血糖:采用胰島素泵強化血糖管理,維持血糖在7.8 - 10.0 mmol/L。
六、結論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麻醉鎮痛管理需以“器官功能保護”和“精準鎮痛”為核心,通過全面的術前評估、個體化的麻醉方案及多模式鎮痛策略,降低圍術期風險,促進患者康復。同時,需重視多學科協作(如重癥醫學科、外科、麻醉科),動態監測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