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手術麻醉管理: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01 做麻醉評估有什么用?
“我手術只關心麻醉疼不疼,評估這些要緊么?”現實中,有不少家屬有這樣的疑問。其實,每次結腸癌手術前,麻醉團隊都會給患者做詳細評估??雌饋碇皇菐追昼姕贤?,其實暗藏玄機。
麻醉醫生會詢問心肺狀況、藥物過敏、歷史疾病,還要關注近期用藥,有無高血壓或糖尿病、能否耐受麻醉。44歲的王女士,有高血壓和輕微喘息,麻醉前通過心臟彩超和肺功能測試,及時發現問題,從而調整了麻醉計劃,把風險降到最低。這些細致的排查,就是為了讓手術更加安全。
02 全麻和半麻:結腸癌手術到底選哪個?
類型 | 優點 | 局限 | 適用情況 |
---|---|---|---|
全身麻醉 | 無知覺、保證手術操作 | 需要氣管插管、恢復期略長 | 絕大多數結腸癌手術首選 |
區域(半身)麻醉 | 恢復快、留觀時間短 | 對手術部位覆蓋有限 | 部分小范圍腫瘤、輔助鎮痛 |
像結腸癌這種手術,切口深、手術時間長,全麻能讓病人從頭到尾都很安穩。半麻在此類大手術中只會作為輔助,不會單獨使用。有哮喘、慢阻肺這樣的呼吸系統病人,麻醉方式還需具體討論。
03 麻醉藥殘留會讓恢復變慢嗎?
不少人擔心,“麻藥打多會不會醒不來?”其實,現代藥物早已換代,講究快進快出。麻醉藥進入體內后,肝腎會“過濾”它們,大部分藥物24小時內排出體外。對于普通患者,這幾乎不會影響第二天的意識和活動。
75歲的劉阿姨有輕度肝功能異常,她在手術后多留院觀察一晚,醫生實時監測,未見不良反應。如果有肝腎功能障礙,醫生會特別選擇代謝更快或不經肝腎的藥品。這樣一來,手術后迷糊、遲緩的概率已經大幅降低,無需特別焦慮。
04 麻醉醫生在手術臺邊瞪大了眼,盯啥呢?
- 心率(心臟跳動快慢和規律)
- 血壓(防止突發驟降或升高)
- 血氧飽和度(新鮮氧氣進入全身的程度)
- 呼吸頻率、體溫、出血量等
一場結腸癌手術,麻醉醫生要不斷微調麻藥劑量。比如,患者體溫略降,麻醉藥容易在體內存留得久一點,醫生就會調整加溫設備并重新核算藥量。每一個生命體征的波動,他們都要第一時間識別并應對。
05 術后鎮痛會妨礙傷口恢復嗎?
不少人認為,忍點疼恢復快。其實,強忍疼痛反而會讓身體應激反應增強,影響睡眠和胃腸功能,對手術恢復沒好處。如今常用的方法,比如靜脈鎮痛(PCA)或區域阻滯,都是精準控制,不會耽誤愈合。有研究表明,術后有效鎮痛的人群,恢復速度更快。
張先生做完結腸癌手術,前兩天使用自控鎮痛泵,疼痛降到最低,不僅睡得不錯,第二天也能早早下床活動。他的主治醫生說:科學鎮痛不是軟弱,而是促進身體修復的“加油站”。
- 靜脈自控鎮痛(PCA):按按鈕輸注,比自己吃止痛片更安全
- 區域阻滯+全麻:局部阻斷疼痛,減少總體用藥量
- 口服鎮痛藥:疼痛評分減輕后,可逐步替代
06 哪些人麻醉風險高?要特別小心哪些地方?
高風險因素 | 舉例 | 需特別關注 |
---|---|---|
高齡(≥70歲) | 74歲何大爺,既往有冠心病史 | 監控心電,調整液體及藥量 |
嚴重心肺功能異常 | 63歲李女士,3級心臟功能不全 | 術前充分評估,術中精細用藥 |
復雜代謝疾病 | 55歲患者,糖尿病伴腎病 | 控制血糖,調整排藥方案 |
這些病例提示我們,有特殊基礎病的朋友,繼續常規用藥,有變化隨時告知主治醫生,切記不要自行更改藥量或停藥。
07 配合麻醉醫生,患者能做哪些具體準備?
- ?? 按規定時間停食停水:通常術前8小時不進食,4小時不喝水,避免術中誤吸。
- ?? 高血壓、心臟病等慢病的藥能正常吃:但須問清具體醫生。
- ?? 如實告知病史、服藥與過敏史:帶齊資料,有任何變化及時溝通。
- ?? 術前洗澡、穿寬松衣物:根據醫生建議準備。
能否早回歸日常,和配合度有直接關系。拖延停食、隱瞞用藥,都可能無意中放大手術風險。
08 常見麻醉后不適怎么緩解?
癥狀 | 常見原因 | 應對辦法 |
---|---|---|
惡心嘔吐 | 藥物代謝產物刺激 | 告知醫生開藥緩解,飲食從流食過渡 |
頭暈 | 麻藥尚未完全代謝、起身過快 | 適度休息,緩慢起身,減少頭部活動 |
嗓子不適 | 插管摩擦 | 含服潤喉藥,2天內逐漸恢復 |
容易出汗 | 體溫調節一時紊亂 | 換干凈衣物,勤觀察體溫 |
還有人會出現一過性記憶力下降或情緒起伏,通常一周內可逐漸恢復。上述不適均為短暫現象,如果持續加重,應及時向醫護反映。
說到底,結腸癌手術麻醉不是一件輕描淡寫的小事,也不用過度緊張。安全的核心,是專業團隊的嚴密把控和患者充分的理解與配合。用心準備每一步,身體自然會給出信心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