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D-1抑制劑為例,有點像讓身體里的“守衛”不再被腫瘤蒙混過關,從原本的“不作為”,變成積極出擊,找出并清除癌細胞。
說起來,這些藥物并不是直接殺死癌細胞,而是幫助免疫系統恢復“識敵”本領。它們通過阻斷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抑制信號,讓人體內部的防御機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免疫治療中受益,目前公認的適用人群主要有以下三類:
典型人群 | 特征介紹 | 檢查方式 |
---|---|---|
林先生,54歲 | 晚期胃癌治療多線失敗,檢測提示MSI-H | MSI檢測、基因分子病理 |
劉阿姨,62歲 | PD-L1表達值高于20% | PD-L1免疫組化 |
胃癌免疫藥與傳統化療不同,雖然不常導致白細胞下降或脫發,但也有獨特的不良反應。從實踐來看,70%以上的不良反應集中在頭三個月,早期表現輕微容易被忽視,部分反應會進展為比較棘手的情況。
類型 | 初期變化 | 明顯癥狀 | 自我識別 |
---|---|---|---|
皮疹 | 偶爾出現小片斑點、皮膚發癢 | 大片紅疹,并伴脫皮或破損 | 如發現持續發癢、范圍擴大,馬上告知醫生 |
腹瀉 | 偶有腹部不適、排便次數略增 | 持續水樣便,嚴重時脫水 | 每天記錄排便次數,出現明顯腹瀉及體力下降需就醫 |
肺炎 | 輕度咳嗽、乏力 | 明顯胸悶、氣短、發熱 | 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或持續發熱,應及時到醫院排查 |
免疫治療并不是“立竿見影”,但有些患者會出現長尾效應——也就是說,雖然有效率不算極高,但一旦有效,生存時間有望延長。數據表明,大約20%的晚期胃癌患者,通過免疫治療以后可以生存5年以上。
不過,這并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即使癥狀緩解,每8-12周也要定期做影像(如CT、MRI)隨訪,早期發現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或病情變化,有助于后續調整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