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于單側,形狀不規則
乳腺癌現在不僅僅是中老年女性的“專利”,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受到影響。為什么有的人會得,有的人不會?其實和體內激素、遺傳、生活習慣等都有關系。
風險因素 | 具體說明 |
---|---|
家族遺傳 (如BRCA基因) | 有直系親屬(母親、姐妹)罹患乳腺癌的人,風險比普通人高2-3倍。 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患病率更高,甚至年輕時就可能發病。 |
體內雌激素水平高 | 月經初潮早(12歲前)、絕經晚(55歲后)、未育或未哺乳、長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療,這些情況會讓體內暴露于雌激素的時間變長,增加乳腺癌風險。 |
生活方式相關 | 常年夜班、缺乏運動、肥胖、精神壓力大、高油高糖飲食都可能成為“推波助瀾”的因素。 |
年齡增長 | 四十歲以后,風險隨年齡增加而升高,是目前國內發病的“高發段”。 |
說到乳腺檢查,大家大多會覺得緊張,其實了解流程后負擔會小很多。首先會做乳腺超聲檢查,對40歲以下或乳腺致密型女性比較適用。對于40歲以上,醫生可能會建議鉬靶X線檢查(乳腺鉬靶),它能夠發現更隱蔽的小病灶。如果前兩項還不能完全明確,或者懷疑局部有細微變化、復發風險較高,還可以考慮乳腺MRI檢查,適合復雜或高危人群。
如果醫生根據影像檢查懷疑惡性病變,會建議做穿刺活檢。這個過程只需局部麻醉,通過細針取得一小塊組織送病理分析,不需要特別害怕。最終診斷主要依靠病理報告,包括細胞類型、分級等,決定后續治療方向。
治療乳腺癌不等于摘除乳房這么“簡單粗暴”。隨著醫學進步,保乳手術成為越來越多早期患者的選擇。比如只拿掉腫瘤和周圍少量組織,同時保留乳房外觀,術后配合放療可以達到不錯的預后結果。對于進展期或某些分型,醫生會考慮全乳切除結合重建,既照顧到疾病控制,也兼顧生活質量。
針對腫瘤細胞特征不一樣,還可以個性化用藥:
化療適合控制全身隱匿癌細胞,放療常用于手術后預防局部復發,靶向治療(如赫賽汀等)則針對特定的分子標記。對于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內分泌治療能降低復發風險,目前有很多選擇。免疫治療正在持續優化中,也給一些難治型患者帶來新希望。
積極主動的生活方式管理,有研究顯示,可幫助明顯降低乳腺癌風險。飲食上推薦新鮮蔬果、粗糧、豆制品,適量堅果能帶來更好脂肪平衡;身體活動同樣重要,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快步走、騎車、游泳都行。
哺乳對降低乳腺癌風險效果突出。建議有條件的新手媽媽,盡量母乳喂養超過6個月以上;控制體重、減少久坐、保持心理舒暢,都是非常實際的步驟。不吸煙、不過量飲酒當然也有好處,但不用追求極端,只要長期堅持小改動就很有用。
推薦做法 | 簡單建議 |
---|---|
新鮮蔬果 | 每天至少5種,顏色越豐富越好 |
日常體力活動 | 快步走、跳舞、游泳,每周累計2-3小時 |
豆制品 | 豆漿、豆腐每周2-3次,可適量增加 |
適當哺乳 | 鼓勵>6個月,哪怕沒有堅持到1年,也有好處 |
接到“乳腺癌”確診通知,最初確實容易陷入焦慮、恐懼。有研究顯示,早期乳腺癌5年治愈率可以超過90%——也就是大部分患者都能痊愈、恢復正常生活。要學會分階段調整心態:第一時間接受專業心理咨詢,制定實際的生活和治療計劃,不要把全部重心放在“比別人差”上。積極參與支持團體,像一些醫院設有乳腺癌患友沙龍,可以互相鼓勵和交流經驗。
有的女性擔心術后自信心受挫,這種情況下,跟醫生溝通可選乳房重建手術,也可以找專門的心理師做自我形象輔導。保持規律的飲食、睡眠和適度運動,會讓情緒更穩定。遇到難解的問題不妨寫下來,帶給下次門診時請教醫生或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