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早發現早治療,這些關鍵點要掌握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說起乳腺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乳房長了腫塊就很危險”。其實乳腺癌并不是單一的病,它像一支龐大而復雜的“隊伍”,成員成分各異,反應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類型生長緩慢,有的變化快得讓人擔心。不同類型的乳腺癌,對治療的反應、后續發展、預后好壞都有差別。
類型 | 特點 |
---|---|
導管原位癌 | 僅限于乳腺導管內部,未擴散。早診斷時治愈率高。 |
浸潤性導管癌 | 已突破管壁,可擴散周圍組織,是最常見的類型。 |
浸潤性小葉癌 | 源自乳腺小葉,部分患者發展隱匿,不易察覺。 |
乳腺癌不等于絕癥。隨著醫學進步,早發現、及時干預,許多患者可以過上正常、有質量的生活。
02 哪些癥狀提示可能患乳腺癌?
乳腺癌早期往往“悄無聲息”,沒有疼痛或者明顯示警。所以,不少人是體檢時意外發現。慢慢地,才會有一些比較容易察覺的癥狀。
- 乳房無痛性腫塊:最常見,摸到質地較硬、邊界不清的包塊,通常沒有疼痛。
- 乳頭異常分泌:如有血性分泌物或乳頭溢液,需要檢查。
- 乳房或皮膚凹陷、橘皮樣改變:皮膚突然凹下、粗糙變厚,要小心。
- 乳頭回縮或變形:尤其與周圍組織固定在一起不能恢復,要重視。
乳腺有異常,立刻就診,比拖延觀望強太多。
03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
有時候,乳腺癌仿佛“專挑人下手”。其實,這背后確實有規律。家族史、激素水平、年齡增長等等,都是比較有影響的“幕后推手”。
父母或姐妹中若有人患乳腺癌,風險會升高。醫學界調查顯示,BRCA1/2等基因突變者,發病率明顯提升。經驗表明,有類似家族史的人,25歲以后就要提前專門做乳腺篩查。
長期雌激素水平偏高(無論是自身分泌還是外源補充),讓乳腺細胞“過度活躍”。比如,初潮早、絕經晚、從未生育、較晚懷孕,都會讓風險增加一點。
乳腺癌多見于40歲以上女性,但年輕人也不是絕對安全。年齡越大,細胞基因突變的機會越多,自然風險上升。
和肥胖、缺乏鍛煉、飲酒有關。不是說一定導致乳腺癌,但這些因素會讓乳腺細胞長期處在不利的環境里。
04 乳腺癌檢查怎么做?
乳腺癌的確診不是靠肉眼判斷。醫生會根據具體表現,安排不同的檢查步驟。每一步都有獨特作用,不必恐懼,也不要覺得繁瑣。
- 乳腺超聲:常用于35歲以下女性、乳腺密度高者。非侵入性,檢查時間短。
- 鉬靶X線(乳腺攝影):尤其適合40歲以上女性,能發現更多微小鈣化灶。
- MRI:特殊個案時用,主要判斷是否多發灶或合并其他疾病。
影像提示異常后,醫生多建議穿刺活檢。通過針頭取出少量組織,顯微鏡下判定是否為癌癥,這是確診金標準。
明確腫瘤細胞的激素受體(ER、PR)及HER2狀態。不同亞型影響后續用藥選擇。
05 乳腺癌分期不同,治療怎么選?
乳腺癌的治療方案取決于分期。分期越早,治療越輕、保乳率越高,對生活影響也越小。每個時期的治療重點都不太一樣。
分期 | 主要治療 | 特別說明 |
---|---|---|
0期(原位癌) | 局部手術/保乳切除 有時追加放療 | 大部分可保乳,術后生活影響小 |
I、II期(早期) | 手術切除 部分需化療/內分泌/放療 | 需綜合評估,保乳需腫瘤較小且未多灶 |
III期(局部晚期) | 手術+放療/化療 靶向治療(HER2+) | 部分需新輔助化療降低腫瘤大小后手術 |
IV期(轉移期) | 全身化療/靶向/內分泌 對癥支持 | 以延長生存和控制癥狀為主 |
06 治療期間常見不良反應怎么應對?
接受乳腺癌治療的過程中,身體可能會“發出警告”。比如化療時有人出現惡心、疲乏,手術后可能胳膊腫脹(淋巴水腫),放療結束后皮膚變干、瘙癢。不少朋友關心,遇到這些小麻煩該怎么辦?
- 惡心/嘔吐:提前使用止吐藥,進食前多吃易消化的、量少次多。
- 掉發:一般為暫時現象,治療結束后多能恢復。可以選擇合適頭巾等。
- 白細胞減少:定期查血,一旦發現低于安全線,可能需打升白針。
- 皮膚干裂或色素沉著:用溫和的洗護沐浴露,避免暴曬。局部可以外用保濕乳。
- 淋巴水腫:輕度可抬高患肢,適度按摩。較明顯時可配合彈力套袖。
07 治療后如何科學隨訪?
乳腺癌治療結束,不代表就徹底結束了“健康管理”。定期隨訪和針對性的檢查,是保持健康的關鍵一環。
治療后5年內,每3-6個月去醫院復查,每次別嫌麻煩,主要針對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早篩查。
- 乳腺或手術區B超
- 胸部X光或CT(部分需做)
- 肝腎功能、血常規等基礎化驗
早發現、早治療,還要堅持隨訪。這樣才能把健康掌握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