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發現早治療: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
01 胃癌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危險?
很多人覺得胃有點不舒服,撐一撐、忍一忍,總會好。其實,胃部偶爾“抗議”是常有的,但胃癌卻是另一回事。它是一種發生在胃壁、不正常細胞不斷生長形成的癌癥。胃癌的絕大多數類型屬于腺癌,這種異常的細胞會像雜草一樣在胃里瘋長,嚴重時甚至擴散到身體各處。
胃癌危險的地方不僅在于“兇狠”,最關鍵的是很多病人早期幾乎感覺不到異樣。國際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100萬新發胃癌患者。中國更是占了近四成,每兩分鐘就有一人確診。如果拖到晚期,治愈就變得很難了。
02 身體出現這5種情況要當心!
- 飯后腹部常常隱隱作痛: 有朋友說自己吃完飯肚子老是悶脹,有時候還覺得難受,不是一兩天的事。其實,如果這種脹痛持續超過兩周,尤其是總在同一個部位,必須引起注意!
- 消化不良、食欲下降: 一位45歲的女士,這陣子飯量明顯變小,隨便吃幾口就覺得飽,還經常打嗝、反胃。消化科門診常有類似情況,別總想著“可能只是腸胃炎”,長期這樣很可能是胃部出了大問題。
- 突然體重減輕: 醫生曾遇到一位52歲的男士,無意間瘦了8斤,還覺得乏力。短時間內莫名掉體重,其實常是身體某些環節出毛病,千萬別自動歸結為“減肥見效”。
- 嘔血或大便發黑: 有的人突然發現吐出來的東西帶血,或者排便像柏油一樣黑,這時候絕不只是小毛病。它可能提示胃部或消化道出現了出血甚至腫瘤征象,需要盡快就醫檢查。
- 惡心、頻繁反酸: 如果惡心和反酸幾乎天天來報到,和普通胃炎不同,尤其是沒有明顯飲食誘因時,就應該提高警惕。
03 哪些人更容易得胃癌?
風險因素 | 說法解讀 |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醫學界公認,這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元兇之一。它是一種能夠長期生活在胃黏膜的小細菌,慢慢造成細胞異常,增加癌變概率。 |
年齡增長 | 隨著年紀的增長,尤其超過50歲以后,胃黏膜的修復能力下降,受致癌因素影響的機會變多。 |
家族史 | 父母或兄弟姐妹得過胃癌,遺傳風險也會增加,說明某些“脆弱易感”體質可以家族傳遞。 |
高鹽飲食 | 口味重,經常食用腌制、加工或煙熏食物,會導致胃黏膜反復損傷,增加慢性炎癥。 |
吸煙 | 長期吸煙的人,胃癌風險比較高。這和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破壞胃壁細胞有關。 |
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如果同時具備兩條以上,罹患胃癌的風險會比普通人增加不少。這說明,胃癌并不是“天降橫禍”,很多時候和我們的體質及生活方式分不開。而年齡和遺傳因素是無法逆轉的,正因為如此,相關人群需要更關注胃部變化。
04 確診胃癌需要做哪些檢查?
說起來,查胃癌并沒有大家想得那么可怕?,F在消化科一般會安排無痛胃鏡,很多人實際體驗后發現一覺醒來就查完了。胃鏡就是醫生用細長軟管帶著攝像頭,直接看你胃里的情況。當發現可疑地方,可以順便“咬”下一小塊做活檢,這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診斷金標準。
檢查項目 | 作用說明 |
---|---|
胃鏡+活檢 | 直觀觀測并采集樣本,確診效果最好。 |
CT檢查 | 可了解腫瘤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轉移,對后續方案很有幫助。 |
腫瘤標志物化驗 | 輔助了解疾病活動情況,但不能單獨作為診斷依據。 |
擔心檢查過程?新的無痛胃鏡大大減少了不適,檢查時間非常短。不過,有胃部癥狀又怕看醫生的朋友,其實最耽誤事,因為真正的早期胃癌很多只有這種篩查才能發現。
05 不同分期胃癌該怎么治?
- Ⅰ期(早期)?
癌癥局限在胃內,通常只需手術切除。此時治愈率很高,有超過90%的患者能實現五年無復發。 - Ⅱ-Ⅲ期(中晚期)
需要結合手術、化療,部分還要用放療。多學科會診團隊根據具體情況“量身定制”。有的用化療縮小腫瘤后再手術,這樣成功率更高。 - Ⅳ期(晚期)?
若已遠處轉移,以藥物(化療、靶向藥或免疫治療)為主,配合個體化管理,雖然治愈可能性有限,但重在提高生活質量、盡可能延長生存時間。
不同分期,治療目標和方法完全不同。特別說明,消化腫瘤科多講究團隊配合:胃外科、內科、影像、營養師甚至心理支持共同參與。這樣,治療方案才能更科學、針對性更強。
??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能達到90.9%,晚期僅16.6%。
06 治療期間常見問題怎么應對?
- 惡心、嘔吐怎么辦?
很多化療或術后病友會變得胃口差,感覺容易反胃。這時候與醫生溝通調整藥物,同時飲食可以少食多餐,選擇溫熱流質。 - 脫發、乏力很常見
不少人在化療后會掉頭發或者覺得特別累,其實大多數都是暫時的。可以嘗試佩戴舒適的帽子或假發,也要保證充足休息。 - 營養支持很重要
營養食物是身體修復的“燃料”。消化科建議適當增加雞蛋、牛奶、豆制品、瘦肉這些易消化、高蛋白的食品。實在吃不下,可以專門設計腸內營養配方,專業醫生會個性化調整。
胃癌怎么預防,日常怎么吃更健康?
好食物 | 益處 | 小建議 |
---|---|---|
新鮮蔬菜、水果 | 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有益抵抗胃部異常細胞發生。 | 每天都吃點,例如四季豆、胡蘿卜、蘋果、橙子。 |
全谷雜糧 | 補充腸道益生菌的“能量”,幫助腸胃蠕動正常。 | 可用燕麥、玉米、小米交替,早餐不妨來點粗糧粥。 |
低脂蛋白類 | 增強免疫力量,促進組織修復。 | 適量選擇雞蛋、魚、豆腐、瘦肉等,注意烹調清淡為好。 |
綠茶 | 含天然抗氧化成分,有好處但不建議空腹喝。 | 想喝茶可選綠茶,每天1-2杯即可。 |
日常護理上,除了注意上面這些營養攝入之外,定期體檢尤其關鍵。
有家族史、50歲以上、或者胃部長期不適人群,建議每兩年做一次胃部檢查。有不適癥狀時應主動到消化科就診,早查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