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到胃癌:這些信號要當心,科學預防很簡單
01?胃息肉到底是什么?需要切除嗎?
有些人聽到“胃息肉”就莫名緊張,其實不少人是在體檢胃鏡中偶然查出的。大部分早期胃息肉很小、也不鬧“動靜”,往往沒有任何感覺。簡單來說,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長出的小肉塊。常見的分為三類: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最需要注意。這類息肉有一定概率轉變為胃癌。其它類型雖然多半屬于良性,但如果息肉數量多、體積較大,也不能忽視。比如,一位62歲女性朋友因為長期胃脹,胃鏡發現多個小息肉加輕度腺瘤(也叫低級別腺上皮瘤變),這就是典型的需密切隨訪的情況。
類型 | 癌變風險 | 常見處理方式 |
---|---|---|
炎性/增生性 | 較低 | 觀察為主,部分切除 |
腺瘤性 | 較高 | 建議切除 |
02 出現這3種情況,建議盡快做胃鏡
- 1. 持續性上腹疼痛或不適:比如胃口老是發悶、悶痛,吃飯后明顯發漲,這種非偶發的持續征兆,尤其持續超兩周,應該引起警覺。
- 2.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如果體重明顯下降,又查不到明確原因(如節食、劇烈運動等),別只當是“正好減肥成功”,盡量盡快去做個胃鏡排查。
- 3. 大便隱血陽性:并不是肉眼看到出血才嚴重,有時候大便化驗出來有隱血,身體沒明顯不適,也要重視。有位55歲男性,體檢查出大便隱血,經胃鏡發現早期息肉性病變,及時處理后恢復不錯。
03 為什么胃黏膜會“生病”?背后的元兇有哪些?
很多人困惑:平時飲食也不暴飲暴食,怎么還會長息肉?其實,胃黏膜受到的刺激各種各樣。最常見的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胃酸反流、持續抽煙喝酒和不規律飲食等。說起來,胃黏膜就像一堵保護墻,長期反復受刺激、被細菌慢慢侵蝕,這道墻也會被攻破,局部細胞就容易出問題。
危險因素 | 主要機制 |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長期慢性炎癥,誘發異型增生 |
反復胃酸反流 | 化學刺激損傷胃黏膜 |
煙酒過量 | 加重黏膜損傷和炎癥 |
飲食結構單一 | 增加炎癥、影響胃部修復 |
遺傳易感 | 家族內有胃癌史,風險升高 |
04 從炎癥到癌變:專業醫生這樣判別風險
很多人一聽胃里有“異型增生”,就擔心是不是快變癌了。其實異型增生是病理分級的一個環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部分中度經過干預有逆轉可能;重度則要盡快處理。醫生用胃鏡下活檢結果報告來指導管理:比如小于1cm的輕度增生,每半年復查一次;中重度則建議及時切除送病理復查。
分級 | 隨訪建議 |
---|---|
輕度異型增生 | 6-12個月復查胃鏡 |
中度異型增生 | 間隔縮短、或考慮切除 |
重度異型增生 | 及早切除并嚴密隨訪 |
05 查出息肉別慌張,這樣處理最穩妥
絕大多數息肉可以用胃鏡微創切除,恢復也很快。如果息肉很小,部分醫生會建議觀察,定期復查。比如有位45歲患者發現胃體部小息肉,經內鏡下摘除,手術當天就能恢復飲食,沒有太大不適。記得息肉切除之后,還是要按照醫生安排每年復查,避免遺漏新生病灶。
息肉類型 | 處理建議 |
---|---|
小于5mm、非腺瘤性 | 定期復查即可 |
大于5mm、腺瘤性 | 建議內鏡下切除 |
伴異型增生者 | 盡快切除送病理 |
06 防胃癌記住“三要三不要”飲食法
預防胃部病變,飲食調整很關鍵??梢杂涀 叭灰钡暮唵卧瓌t:
【三要】新鮮蔬果、合理分餐、鹽量適中。
【三不要】(此處不提負面食物,僅僅提示防范措施)。
食物/習慣 | 具體建議 | 益處 |
---|---|---|
蔬菜水果 | 每日2種水果、3種蔬菜,換著花樣吃 | 補充維生素、修復胃黏膜 |
分餐制 | 一人一份,減少交叉感染 | 防止胃部細菌傳播 |
控鹽 | 每餐淡味為宜,一日總鹽別超過6g | 減少胃黏膜長期刺激 |
蛋白質 | 瘦肉、魚、豆制品搭配 | 增強身體抵抗力 |
?? 實用提醒匯總
- 40歲以后,建議每2-3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 治療幽門螺桿菌有助胃癌預防,一次治療率高達90%。
- 息肉切除后,一年一次復查很重要,別松懈。
- 有胃病史的人,飲食要清淡規律,多用分餐制,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 遇到胃部持續不適,及早就醫,不要依賴自我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