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平時月經一直很規律,突然出現經期外的出血,或者性生活后出血。如果這種情況只偶爾出現,可能是炎癥或者受涼,但如果連續發生超過一兩周,真的要留心。
不同人為什么風險差那么多?其實,真正的原因和幾個因素密切相關:
危險因素 | 具體說明 |
---|---|
持續HPV感染 | 高危型HPV如果一直清除不掉,是目前公認的主要元兇。 |
免疫力低下 | 一些長期患慢性病、免疫抑制劑使用者,更容易被病毒“纏上”。 |
吸煙 | 煙草里的有害物質可能讓宮頸里的細胞更容易出錯。 |
過早性生活/多次分娩 | 宮頸反復受刺激,也可能增加部分風險。 |
家族史 | 雖然不是主要誘因,但母親或姐妹曾患宮頸癌,風險會稍高一點。 |
研究資料顯示,90%以上的宮頸癌和高危型HPV有直接關系。但不是所有感染了HPV的人都會得病,只是持續感染特別關鍵。
真要讓人安心,單憑自我感覺還不夠,需要專業檢查把關。通常,下面幾種是最常用的篩查方法:
宮頸癌治療方案的選擇,要看腫瘤發展的“分期”。
醫生一般會用FIGO分期標準,把宮頸癌分成不同等級,從早期到晚期不等。每一階段,治療側重點不同:
分期 | 主要治療方法 |
---|---|
早期(I期) | 多采用手術(如宮頸錐切、全子宮切除) |
局部晚期(II~III期) | 放療、化療,必要時手術配合 |
晚期(IV期) | 以放療、化療為主,可聯合靶向治療,主要延緩進展 |
早發現意味著早治療。據統計,早期治愈率能達到90%,而越晚越難處理。
治療過程中,身體可能會有些“小麻煩”,但大部分是暫時的,可以通過調整緩解。
預防宮頸癌,靠的不是單一招數,而是一套健康習慣。這里總結了一套醫生們公認的“健康清單”:
其實,多數宮頸癌都給過早期信號,只是太容易被當成“小毛病”忽略。
只要我們把握好篩查和健康習慣,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遠離這個“不速之客”。遇到異常癥狀,別硬扛,早查早處理,生活會更安心。
把健康小知識放心收藏,有機會還可以提醒身邊的姐妹們一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