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主要分兩類:一種是腫瘤一開始就在骨頭里長出來(叫原發性骨癌),比如骨肉瘤、軟骨肉瘤,另一種是身體別的地方的癌癥轉移到了骨骼上(叫轉移性骨癌),常見于乳腺癌、肺癌等轉移。
骨癌的好發部位,青少年集中在膝關節附近,成年人則常見于脊柱、骨盆。原發性骨癌大多在兒童和青少年生長旺盛期出現,也就是說,就算還在讀書、不抽煙不喝酒,也有可能被這位“不速之客”盯上。
很多骨癌患者起初只是覺得骨頭隱隱不舒服,就像運動拉傷??僧斶@些癥狀持續時間變長、程度變重時,其實是在提醒我們:
常見警示信號 | 表現特點 |
---|---|
持續性骨痛 | 起初輕微,活動或休息均有,夜間明顯加重 |
不明腫塊/腫脹 | 可見或可摸到,常在關節旁邊 |
病理性骨折 | 輕微碰撞、跌倒即骨折,超出正常恢復期 |
活動受限 | 關節附近腫瘤,影響伸展或彎曲 |
生長痛一般發生在夜晚,堅持幾天后自愈,也不會摸到腫塊。如果感覺疼痛持續時間比較長,并伴隨腫脹或者出現骨折,最好及時去骨科或者腫瘤科排查。
骨癌的判斷需多項檢查配合,才不會誤診或漏診。具體流程如下:
檢查方式 | 作用與說明 |
---|---|
X光片 | 常用初篩手段,能看到骨質破壞、骨膜反應,但有時不能分辨良惡性 |
MRI(磁共振) | 顯示腫瘤擴散范圍,判斷是否侵及軟組織 |
骨掃描/PET-CT | 查找全身其他可疑部位,評估有無轉移 |
組織活檢 | 確診關鍵!取部分腫瘤做病理分析,辨明類型和分級 |
骨癌的“組合拳”主要有:手術、化療和放療。方案選取,依據腫瘤類型、分期和病人自身狀況。
不良反應 | 應對辦法 |
---|---|
惡心嘔吐(化療后) | 配合抗嘔吐藥,少量多餐,餐后適當休息 |
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 | 注射升白針,注意手部清潔,預防感染 |
手術后功能障礙 | 早期參與康復鍛煉,如被動活動練習、物理治療 |
情緒壓力 | 適當心理疏導,交流感受,家人朋友陪伴很重要 |
骨癌的分期主要用TNM系統:T代表腫瘤大小,N代表淋巴結,M代表有無遠處轉移。分期不同,治療策略差異較大。
分期 | 含義 |
---|---|
Ⅰ期(早期) | 腫瘤局限于原發部位,無擴散 |
Ⅱ期(局部進展) | 腫瘤累及鄰近部位,但未遠處轉移 |
Ⅲ期(晚期/轉移) | 已出現遠處轉移,比如肺或其他骨骼 |
牛奶 | 補充鈣質,建議每人每天喝250-500ml低脂牛奶 |
深色綠葉菜 | 富含維生素K、C和微量元素,炒菜、清炒均可 |
適當曬太陽 | 維生素D有助鈣吸收,上午9-10點、下午3-4點最佳 |
負重鍛煉 | 如快步走、爬樓梯等,有利于骨強度提升 |
很多人覺得癌癥“遙不可及”,其實骨癌的信號并不像想象中難猜。日常中如果遇到骨頭位置的持續疼痛、莫名腫塊、不明原因的骨折,別把它當“老毛病”拖著;該檢查時果斷查明原因。
規律隨訪和科學調養,對每個人都適用。家里如果有青少年,長時間骨痛尤其要小心。只要及時識別,積極面對,絕大多數人能得到合適的治療和康復。以后遇到相關問題,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