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次快步走或慢跑,約30-40分鐘,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和糞便排出。
身體有異常信號時,主動預約消化專科、內鏡中心等醫療機構,避免拖延。
如果出現前面提到的持續癥狀,最權威的診斷方式是腸鏡檢查。腸鏡可以直接觀察到腸道里是不是有異常生長的組織,并做活檢分析。有些人一聽到“腸鏡”就害怕,其實現在醫院普遍有無痛腸鏡,麻醉下檢查幾乎沒感覺。除此之外,糞便潛血試驗也是一種簡便的篩查,適合不方便做腸鏡的人定期檢測。
高危人群,比如有腸癌家族史的家庭成員,或40歲以上長期大便異常者,建議提前與消化科醫生溝通,按需合理安排腸道檢查。這樣,就能把很多隱患“攔截”在早期。
腸癌的治療方式要根據分期和個人體質來決定。早期腸癌患者進行根治性手術后,很多可以實現長期生存。部分患者還會根據病情需要追加化療或藥物治療。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聯合放化療、靶向或免疫輔助,來控制病情進展。
治療結束后的康復期,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每周3次健步走)、規律作息和充足水分,能有效幫助體力恢復,改善整體生活質量。一位患癌康復期的女士表示,堅持定期散步和膳食調整,讓她精神狀態和體重都更穩定。每個人的身體需求不盡相同,遇到任何特殊狀況,都應該主動與主診醫生溝通,及時調整飲食和作息方案。
日常措施 | 推薦頻率 |
---|---|
腸鏡篩查(≥40歲) | 每5年一次 |
適度有氧運動 | 每周3次及以上 |
深色蔬菜攝入 | 每餐1份 |
多樣主食、粗細搭配 | 每餐 |
蛋白補充(雞蛋、豆類、魚等) | 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