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卵巢癌:分類、診斷與治療指南
家庭聚餐時,話題不經意地轉向了健康。有人提起,“最近看新聞說卵巢癌發病率在上漲,身邊的朋友才五十多歲就查出來了?!边@類討論并不少見,卻總讓人心里有些發怵。其實,卵巢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也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遇到。但如果能早點了解一點相關知識,心里大致有個譜,或許面對時能多一分從容。
01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
卵巢癌剛剛“冒頭”時,身體通常只給出輕微提示。比如,經常感覺腹部有點脹氣,或者偶爾伴有輕微的胃口不佳,這些小變化總容易被工作忙、吃飯不規律等借口掩蓋過去。你可能會以為只是普通的腸胃不舒服,短暫調整后又覺得沒大礙。但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癥狀,可能正是卵巢異常細胞逐漸增多時的小信號。
小提示:
- 輕微腹部不適、隱隱腹脹反復出現時,不妨記錄頻率。
- 早期癥狀大多不專一,并不會馬上造成劇烈影響,但如果持續存在,建議主動關注。
02 這些表現要當心 ??
- 1. 腹部持續膨脹或劇烈腫脹:
婦女在45歲時,發現褲腰突然變緊,幾乎天天腹脹,持續兩周以上,這種變化并不是普通的發胖。
這種持續、明顯的腹部變化,不要歸咎于飲食或簡單消化不良。 - 2. 腹部或骨盆的持續疼痛:
有人以為是小毛病,后來腹痛反復加劇,甚至影響了走路和坐立,后來確診為卵巢癌III期。
持續性腹痛,一天比一天明顯,就需要提高警惕。 - 3. 食欲明顯減退、飯量變小:
61歲的陳女士原本吃飯很有食欲,突然幾乎吃不下飯,人也開始消瘦。
食欲減退且短期內體重下降,這些是不可忽視的警示。
?? 提醒: 以上只是舉例,每個人體會可能不同,關鍵在于“持續”或“明顯惡化”時要及時關注。
03 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風險源 | 背后機理 |
---|---|
家族遺傳(BRCA突變等) | 家系成員多次出現乳腺癌或卵巢癌,遺傳基因突變讓個別細胞更易異常增殖。 |
高齡 |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細胞修復能力下降,異常細胞積累的概率增大。 |
激素波動失衡 | 長期激素水平異常,促使卵巢細胞過度分裂,帶來患癌的機會。 |
少孕少育及晚育 | 多次排卵的卵巢“負荷”更重,每次排卵對卵巢表面造成小創口,積累損傷。 |
專家說: 研究發現,有上述風險因素的人群,患卵巢癌的幾率會有不同程度提升。
?? 需要強調: 卵巢癌的發生并不會因為單一因素,一般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家族史或風險較高的人群,平時記得主動關注身體細節、定期篩查。
04 如何準確診斷卵巢癌???
發現上述癥狀后,要確定是否為卵巢癌,首先還是要依賴醫院科學檢查。醫生會結合癥狀、病史做出初步判斷,然后建議一系列檢查:
檢查方法 | 檢查內容簡介 |
---|---|
B超檢查 | 通過腹部/陰道超聲直觀看卵巢有無明顯腫塊或異常結構。 |
CA-125指標 | 檢測血液中特定蛋白,部分卵巢癌患者該數值會升高。 |
MRI/CT成像 | 進一步了解腫瘤具體位置、大小及是否擴散。 |
組織活檢 | 取部分異常組織,通過顯微鏡下分析確診(這是確診金標準)。 |
小結: 單純靠某一項指標難以判斷,醫生往往是多項聯合判斷,最終以活檢為準。
05 治療辦法怎么選???
一旦確診為卵巢癌,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整體有如下幾種方式,常常需要組合使用:
治療方式 | 適用/特點 |
---|---|
手術切除 | 適合早中期病例,爭取一次性完整切除腫瘤組織。 |
化療 | 輔助手段,針對術后殘留異常細胞,遏制腫瘤復發。 |
靶向藥物 | 如PARP抑制劑,適合有特定基因變異(如BRCA突變)患者。 |
免疫治療 | 探索階段,部分患者可嘗試用于增強身體清除癌細胞能力。 |
實際情況: 治療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惡心、脫發或手足麻木等不良反應,具體對策需要和醫生詳細溝通。心理壓力也需引起重視,身邊人的理解和陪伴挺關鍵。
06 科學防控這樣做 ??
- 合理膳食: 深色綠葉蔬菜(如菠菜、芥藍)富含植化素,平日多攝入有益于細胞健康。
- 優質蛋白: 選擇魚類、豆制品、去皮禽肉等,有助于免疫力提升;日常一餐加入豆制品或一兩次魚肉都是不錯的選擇。
- 規律運動: 每周至少三次有氧運動,比如快走30分鐘,對身體激素平衡有幫助。
- 控制體重: 維持合適的體重能減輕卵巢工作“負擔”,也有益激素平衡。
- 定期體檢: 婦科B超和腫瘤標志物篩查,每年一次為宜;有家族史或風險人群最好主動告知醫生,便于制定個體化檢查計劃。
遇到突出癥狀時: 無論年齡大小,只要發現持續的腹痛、明顯腫脹等變化,及時選擇正規醫院專科門診,第一時間就醫→這比自己猜測或網上搜索更靠譜。
再次回到我們開頭的那個飯桌場景,其實絕大部分身體的小變化都不是大問題。但如果有持續的不舒服,或者家里有人得過類似病,就別掉以輕心。用心關照自己,就是對家人的最好交待。日常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更加值得——不僅是為了預防卵巢癌,也是對整體健康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