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腿部莫名的酸痛和腫脹會被我們當成運動勞損、長身體的“成長痛”或者是缺乏休息,可實際上,在某些青少年和年輕人身上,這或許是骨肉瘤在悄悄地“敲門”。這種名字聽起來有點陌生的疾病,雖然罕見,但對青春期群體來說并不遙遠。弄清楚骨肉瘤的來龍去脈,提升癥狀敏感度,對每個家庭來說都很重要。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原發性骨惡性腫瘤當中最常見的一種,發病大多集中在10-20歲的青少年,常見部位是大腿骨靠近膝蓋、上臂骨近肩膀這些在青春期快速生長的區域。它是一種由骨頭生成異常細胞(惡性)的疾病,這些細胞生長失控,逐步破壞正常骨骼結構,有可能擴展到身體其他部位。
骨肉瘤并不多見,平均每年幾百例;不過,因為好發人群是正處于學習、生活高峰的青少年,所以它的影響格外值得關注。
常見部位 | 大腿骨遠端(近膝)、脛骨近端、肱骨近端 |
---|---|
高發年齡 | 10-20歲青少年 |
男女比例 | 男性略多于女性 |
骨肉瘤的早期往往像捉迷藏,很容易被日常小毛病掩蓋。如果家里孩子反復提到某個關節總覺得酸痛,尤其是在運動后明顯卻又很難說清部位,建議多一點警覺。其實早期骨肉瘤的癥狀常表現為偶爾且輕微的深部疼痛,特別是夜里會更加明顯,漸漸持續時間延長。
此外,輕度的局部腫脹和壓痛也可能出現,但并不伴有皮膚發紅發熱,不容易被發現。
- 明顯疼痛升級
本來只是活動后偶爾不適,后來變成持續性、劇烈疼痛,夜間也會影響休息。
例如:一位17歲男生,原本以為膝蓋疼是打籃球扭到,可一周后疼痛加重,止痛藥效果變差,膝蓋動作明顯受限。 - 局部腫塊摸得出
患處逐漸鼓起腫塊,用手能摸到質地較硬,不太容易擠壓移動。
比如:一名13歲的女孩,家長發現其小腿局部鼓起一塊,孩子摸著“不像青筋鼓起來”,很快步態也發生輕微變化。 - 功能障礙
膝蓋、肩膀等關節出現活動受限,嚴重的話連正常走路、抬手都會覺得費勁。
骨肉瘤的發病機制其實不算清楚,但現代醫學已經發現幾類重要的危險因素。首先,遺傳易感性:有家庭腫瘤病史的人群中,部分會出現與腫瘤相關的基因變異,增加罹患風險。此外,青春期骨骼快速生長(骨生長速度突然加快)本身是誘發條件之一;骨頭像是生產細胞的“工廠”,生長過快容易出現異常細胞。
外部原因也有,比如接觸高劑量的放射線、某些化學物質(如染化工環境中),在極少數情況下會增加骨肉瘤風險。
- 有遺傳綜合征史,如Li-Fraumeni綜合征。
- 兒時曾接受高劑量放射治療者。
- 緩慢愈合的大面積骨折等(極少數)易催化局部異常細胞。
骨肉瘤不是靠表面目測就能判斷,一旦醫生懷疑,通常會安排以下幾步檢查來明確診斷和下一步治療方向:
檢查方法 | 用途和說明 |
---|---|
X光 | 初步篩查骨頭結構異常,發現異常“骨膜反應”。 |
MRI(磁共振) | 細致顯示腫瘤范圍和是否侵犯軟組織、關節。 |
CT | 判斷有無轉移,特別是肺部。 |
骨穿刺活檢 | 確診手段,取腫塊組織在顯微鏡下看細胞類型。 |
治療骨肉瘤講究“組合拳”:手術是核心,爭取完整切除腫塊,配合術前術后的化療、部分病例加用放療。方案選擇和腫瘤大小、位置、是否有轉移等關系密切。
- 手術切除:絕大多數骨肉瘤患兒需要手術,有時能保肢(保留四肢),也有一部分情況需要截肢。
- 化療:用于縮小腫瘤、殺滅殘留異常細胞,提高手術成功率。多采用多藥聯合化療。
- 放療:只在不能徹底手術或特殊類型骨肉瘤時才考慮配合。
- 新興治療:如靶向及免疫治療,目前多限于研究和臨床試驗階段,對一些復發或難治性病例提供新思路。
推薦食物 | 功效 | 建議吃法 |
---|---|---|
牛奶及奶制品 | 補充鈣質,助力骨骼正常發育 | 每天早餐或下午飲1杯,不需過量 |
深綠色蔬菜 | 含維生素K、C,增強骨密度 | 每天餐食均衡搭配即可 |
蛋類、瘦肉、豆制品 | 優質蛋白質,促進細胞修復 | 每頓適量,不必排斥素食主食 |
新鮮水果 | 提供抗氧化物,提升免疫力 | 早晚各來一份,多樣化選擇 |
- 注重規律鍛煉,適當戶外陽光活動,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利于骨骼。
- 養成觀察身體變化的習慣,若發現異常腫脹、持續疼痛應盡早尋求醫生評估。
- 兒童或青少年骨骼生長旺盛期,每年做一次常規體檢,就能及時掌握骨骼健康動態。
- 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重大檢查或治療應預約三級綜合醫院或兒童專業醫院骨腫瘤???。
骨肉瘤雖然聽起來有些“嚇人”,但只要我們保持對自己和家人身體變化的關注,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 每個人都不是醫學專家,但做個懂點健康知識的家人,會帶來很多安全感。 面對少見但嚴肅的健康問題,信心與科學素養一樣重要。遇到疑問,不妨隨時向醫生直接咨詢,別讓無謂擔憂或延誤成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