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乳腺癌手術中的麻醉管理
每當有人準備接受乳腺癌手術,家里人總會反復問一句:“麻醉過程安全嗎?”其實,在手術室外“候場”的那些時刻,很多擔心并不是關于手術怎么做,而是關心手術過程中人是不是舒服,會不會有危險。麻醉常常被大家當作一項“無感知”的醫學操作,其實背后學問不少。下面一起來看,乳腺癌手術中,麻醉管理到底有哪些我們要了解的門道。
01 麻醉是什么?基礎認知
簡單來講,麻醉就是醫生利用藥物,讓患者暫時失去部分或全部疼痛感受與意識的過程,這樣手術才能順利而安全地進行。麻醉方式分為三大類:
- 全身麻醉:讓人處于完全“睡著”的狀態,對手術全程無知覺;
- 局部麻醉:只讓手術區周圍失去疼痛感,人依然保持清醒;
- 區域麻醉:麻醉某一部分區域,比如肩部以上、手臂或胸部,但其他部位還是有感覺。
平時感冒吃藥可能能自愈,但手術時疼痛和身體應激,只有麻醉專業團隊才能幫忙“屏蔽”。
02 手術中有哪些麻醉方式?
針對乳腺癌手術,常見的麻醉方式各有優勢:
麻醉方式 | 適用場景 | 特點 |
---|---|---|
全身麻醉 | 手術范圍廣、時間長 | 患者全程睡眠,術中無記憶 |
局部麻醉 | 較小區域、短時間手術 | 患者清醒,僅手術區無疼痛 |
區域麻醉 | 需要控制部分區域痛感 | 如神經阻滯,胸部到手臂等 |
比如一位45歲女性,因發現左乳有異常結節,被建議做保乳手術。醫生根據她身體狀況和手術計劃,為她選擇了全身麻醉。這讓她在手術過程中一點都不緊張,也避免了術中不適。
03 麻醉的風險有哪些?
說到麻醉,家屬最擔心的其實還是安全風險。雖然醫療團隊已經做足準備,不過不能忽略:
- 藥物過敏:有些人對某些麻醉藥成分敏感,輕則皮疹,重則影響呼吸、循環。
- 呼吸系統并發癥:全身麻醉可能造成短暫呼吸變慢,極個別情況下甚至出現氣道梗阻,需要麻醉醫生及時干預。
- 循環系統變化:如血壓下降、心跳變化。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臟病史的患者。
- 藥物相互作用:平常吃的藥,比如降壓藥、降糖藥,跟麻醉藥可能存在影響。
- 小概率并發癥:如術后惡心、嘔吐、嗓子疼等。
有一個63歲阿姨,平時有高血壓,手術當天全身麻醉過程中短暫出現血壓下降,麻醉團隊第一時間調整用藥,整個過程平穩無險。這說明,風險雖有,但可控,只需全程監測和專業干預。
04 麻醉前需要怎樣的評估?
手術前一到醫院,經常會被各種“問診”與“小檢查”包圍,其實這些都是對麻醉安全負責。
- 詳細病史了解:包括既往有無藥物過敏、慢性?。ǜ哐獕?糖尿病)、家族性麻醉問題。
- 體格檢查:如心肺聽診、基礎血壓測量,必要時安排心電圖。
- 實驗室和輔助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評估身體當前負荷。
- 用藥清單:所用所有藥物一一告知醫生(包括保健品)。
此外,術前一天避免暴飲暴食,也不要自行加服安眠藥。如果存在焦慮或恐懼,可以坦率和醫生溝通,麻醉醫生會給予安撫和科學解釋。
05 手術后的麻醉管理,如何科學恢復?
手術結束并不代表就“萬事大吉”了,麻醉清醒和恢復也很關鍵。
- 鎮痛管理:醫生會根據手術范圍和患者需求,選擇口服、靜脈或局部鎮痛藥物,讓恢復期更舒適。
- 恢復監測:關注呼吸、心率、血壓變化,保證意識恢復良好。
- 預防并發癥:如避免深靜脈血栓、術后惡心、嘔吐和嗓子“沙啞”等。
- 出院指導:如傷口保護、運動建議,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再次就醫等。
比如一位52歲女性,術后第一天采用了靜脈鎮痛泵,疼痛明顯減輕,飲食與下床活動準備得更順利,也減少了術后焦慮和失眠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好的麻醉管理不僅僅讓手術過程順利,還能幫助術后恢復。
06 如何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
面對麻醉選擇,這里有幾個關鍵因素供參考:
考慮點 | 實際意義 |
---|---|
手術類型與范圍 | 范圍大、操作長的手術更傾向全身麻醉 |
個人健康狀況 | 如有慢性疾病,醫生會評估最可控的麻醉方式 |
以往麻醉體驗 | 有不良反應史的患者需提前告知 |
個人訴求與焦慮 | 害怕術中清醒感,適合全麻;介意全麻恢復慢,局部或區域麻醉更適宜 |
整體來看,沒有“唯一最佳”,只有“最合適自己”的選擇。
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醫學科技的發展讓乳腺癌手術麻醉更安全、更精準。如今,部分醫院已在探索:
- 靶向麻醉藥物,作用集中、恢復快,減少副反應。
- 術中精準監護,借助監控設備實時調整麻醉深度。
- 人工智能大數據輔助決策,更個性化為每位患者定制操作方案。
未來,患者將享受更舒適、安心和個性化的麻醉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