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為不少人“躲不過”的健康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這兩大常見病癥,幫助大家提前做足防護,遠離疾病的困擾。
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經常會一起出現,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雖然聽起來有些嚇人,但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疾病通過及時的治療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呢?
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因及影響
感染性發熱是指由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引起的發熱反應。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后,輕微的發熱也常常會引發人們的擔憂。不少文獻表明,感染性發熱是身體對病原體入侵的一種防御機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癥,其原因多種多樣,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鏈球菌等。癥狀通常包括喉嚨痛、咳嗽、流鼻涕和全身不適等。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更容易遭受這些感染。感染性發熱常常伴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人體免疫系統與入侵病原體進行“斗爭”的結果。
治療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旦確認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可以幫助減輕癥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建議及時就醫并進行核酸檢測。
在患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時,也可以進行中醫中藥治療,需要患者及時進行體質辯證。如果患者出現風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需要進行溫中解表治療,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的改善;如果是由于風熱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需要使用清熱解毒類的藥物進行治療,有利于病情的盡快緩解。還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推拿、按摩、艾灸等中醫治療。平時患者要多吃營養比較豐富的食物,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可以盡量減少疾病的發生。中成藥如柴胡、蘆根、浙貝母等被廣泛應用于緩解相關癥狀。這些藥物在中醫藥領域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然而,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用藥。
對于嚴重的感染,抗病毒藥物(如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可能會被考慮。這類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復制,幫助身體更快地清除感染源。
預防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預防感冒和感染性發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等。特別是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也能有效減少病原體的傳播。
強身健體是預防疾病的基礎,合理的飲食和規律的作息可以大大增強免疫力。特別是老年人,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種也是預防的重要手段之一。針對流感病毒的疫苗已被證明可以顯著降低患病風險。老年人在接種疫苗后,大大減少了因感染病毒而導致并發癥的幾率。
未來的醫學前瞻與心態調整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治療手段和藥物正被研發出來。未來,針對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將更加精準和有效。
面對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態尤為重要。多數感染性發熱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都是可以治愈的,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不要過于焦慮。
家屬也應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和支持。健康的心理環境對疾病的康復有積極的影響。家庭成員可以通過日常的關懷和鼓勵,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病情,盡快恢復健康。
引用文獻
- Chen, N., Zhou, M., Dong, X., Qu, J., Gong, F., Han, Y. et al. (2020).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The Lancet, 395(10223), 507-513.
- Jefferson, T., Jones, M. A., Doshi, P., Spencer, E. A., Onakpoya, I. J., Heneghan, C. J. (2020).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nfluenza in healthy adults and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4).
- McCullers, J. A. (2014). The co-pathogenesis of influenza viruses with bacteria in the lung.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2(4), 252-262.
- Ebell, M. H., Call, M., Shinholser, J., & Gardner, J. (2017). Procalcitonin as a marker for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66(7), 4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