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與扁桃體炎:識別、診斷與治療指南
01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很多時候,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剛開始時不怎么引人注意。有時清晨起床覺得嗓子有點干,偶爾吞咽時感覺“發緊”,說兩句就想喝點水。往往一忙起來,人們就把這些輕微的不適當成上火、天氣干燥帶來的小狀況。
其實,這些細微變化正是身體給的預警——咽部黏膜受到了感染或刺激,開始輕微發炎。對上班族李先生來說,每當連續熬夜后,總會早上起來覺得嗓子有點沙啞,但只要白天喝點溫水,癥狀就能緩解。這種短暫的不適往往被忽略,卻也預示著免疫防線正在承受壓力。
02 這些表現要當心
- 持續性咽痛和說話困難
小林,18歲學生,為考試連著熬夜幾天,開始覺得嗓子有些疼,休息后非但沒減輕,反倒整天說話困難。像這種疼痛持續超過48小時,并且影響說話、吞咽,已經提示咽炎或扁桃體炎“升級”了。 - 高熱、寒戰及明顯乏力
32歲的王女士,前兩天只是咽部輕微不適,突然發燒到39℃,渾身發冷、沒力氣、甚至夜里還出汗。結合咽痛,出現這種全身癥狀,有可能是細菌性感染,需要及時去醫院。 - 吞咽痛伴扁桃體腫大或化膿
孩子出現嚴重吞咽痛,不愿吃飯,說話口音變重,家長一看嗓子發現兩側扁桃體又紅又腫,甚至有黃色分泌物,就是典型的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這時拖延只會加重病情,務必要盡快就醫處理。
典型表現 | 可能對應疾病 | 是否需盡快就醫 |
---|---|---|
偶爾輕咽干或微痛 | 早期急性咽炎 | 不一定,但需觀察 |
發熱、劇烈咽痛,吞咽困難 | 化膿性扁桃體炎 | 需要盡快醫療干預 |
咽部腫脹,講話含糊 | 扁桃體明顯腫大 | 建議及時就醫 |
03 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簡單來說,急性咽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導致,就像流感季節咽喉易被病毒“攻陷”一樣。扁桃體炎多半源自細菌,特別是溶血性鏈球菌,更容易在抵抗力下降時“乘虛而入”。
- 長時間熬夜、精神緊張——讓免疫系統應付不過來,病毒、細菌更易侵襲。
- 頻繁出入人多密閉場所——飛沫傳播風險上升。
- 氣候干燥、粉塵多——咽部黏膜保護作用下降。
- 吸煙或家中有人吸煙——煙霧持續刺激咽喉黏膜。
- 年齡因素——兒童和青少年因為扁桃體發育較大,更易反復感染。
這些風險說明,長期忽視嗓子保健、生活習慣紊亂,容易給病毒細菌“搭橋”。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因此患病,遺傳、個人免疫狀態也起到一定作用。
04 檢查與確診要點
一旦出現發熱、持續性咽痛或吞咽困難,建議及時就醫。醫生診斷時,一般會按照三個步驟來判斷:
- 病史與體征問診
詳細詢問癥狀持續時間、是否突然高熱、近期有無流感史等。醫生會觀察咽部,檢查有無紅腫、分泌物或淋巴結腫大。 - 必要的化驗檢查
如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CRP),可輔助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性感染。細菌感染時白細胞往往會升高,也有時配合咽拭子培養來找出具體病原體。 - 個體化評估
部分輕癥患者通過觀察、支持治療即可,但對于持續高熱或影響進食的中重癥,需要進一步分級,決定是否需要抗生素、輸液甚至住院。
05 治療有哪些選擇?
急性咽炎和扁桃體炎的治療目的,是盡快緩解癥狀、預防并發癥。完整的處置方案通常有以下幾種:
- 癥狀輕微時(早期)——多采取休息、充足飲水,輔以含片或漱口水改善不適。不建議自行隨便用抗生素。
- 細菌感染明顯時——醫生常會選用青霉素、頭孢等抗生素,大多口服就可見效。如果高熱不退、癥狀較重,可能需要靜脈輸液和更全面的支持治療。
- 出現并發癥時——如發生扁桃體周圍膿腫,可能需要外科處理,務必遵醫囑按療程用藥,切勿因見好就停藥。
治療類型 | 適用人群 | 常見副作用 |
---|---|---|
支持療法(如多喝水) | 輕癥、早期患者 | 基本無副作用 |
抗生素 | 細菌感染或癥狀明顯患者 | 惡心、腹瀉、皮疹等 |
靜脈輸液與住院治療 | 重癥患者 | 需要嚴密監護 |
06 科學防控這樣做
日常護理和科學預防,是減少咽喉反復發炎的關鍵。這里推薦幾條切實可行的做法:
- 溫開水 潤喉減輕炎癥
每天多次小口飲溫水,有助于清潔咽部,提升局部舒適感。尤其在說話或用嗓后,及時補水可減少干燥帶來的刺激。 - 新鮮蔬果 增強免疫
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草莓,有利于抵抗病毒。建議每日至少吃1-2種新鮮水果。 - 蜂蜜檸檬水 緩解咽部不適
睡前飲用一小杯蜂蜜檸檬水,可以緩和咽痛(糖尿病患者需謹慎,建議選擇無糖飲品)。 - 室內空氣加濕 減少刺激
特別是冬春季節,電腦前放一個小水杯,能讓嗓子一直“有水分”。 - 適度鍛煉 提升抵抗力
每周堅持散步或輕快跑步30分鐘,讓身體“自帶保護傘”。
生活節奏快,身體的小信號很容易被忽視,咽喉作為健康“前哨站”,的確需要多一點細心。在忙碌和社交之間,別忘了偶爾“暫停”下來,喝幾口溫水、吃些新鮮果蔬、調整下作息,如果真的出現咽喉明顯不適,及時就醫、科學用藥,才能少受疾病困擾。這個小知識,也許下次能幫到身邊的朋友或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