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與膽囊炎:癥狀、診斷與治療的實用指南
有些人覺得吃完油膩食物時,偶爾肚子右上方會悶悶痛,也有人在半夜突然被腹部劇烈疼痛驚醒。其實,這背后可能藏著膽結石或膽囊炎的小麻煩。很多中年朋友體檢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有膽結石,可癥狀并不明顯。本篇文章就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帶大家搞清楚膽結石和膽囊炎到底怎么回事,什么信號不能小看,怎樣科學診斷和治療,以及平時做些什么能遠離這類困擾。
01?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膽結石和膽囊炎初期往往像個“慢性子”,不大聲張。大部分人在最初階段,頂多是在油膩餐后感覺腹部微微不適,或偶有輕微反胃。往往一覺醒來或過幾小時后就又沒事了。有些人甚至還以為這只是吃多了“消化不良”。
不過,這種偶爾的右上腹脹痛或者短暫惡心,如果一年反復好幾次,就值得多加留意。比如有位45歲的女士,總覺得吃肥肉后右上肚子有點悶,但沒把它當回事。后來復查才發現其實早就有膽結石在慢慢形成。
這說明,即使癥狀輕微,也不妨在每年體檢時順帶加做個腹部超聲。
02?這些表現要當心
膽結石和膽囊炎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有幾個比較典型的信號,需要格外注意:
- 1. 劇烈或持續性右上腹疼痛?— 癥狀多和進食油膩食物有關,有時疼痛還會波及右肩背。比如有位50歲的男士,晚餐吃火鍋后突發鉆心一樣的右上腹疼,幾小時都沒緩解,還伴有出冷汗,這提示可能已發展成急性膽囊炎。
- 2. 惡心、嘔吐或明顯消化不良?— 吃得不多也覺得容易泛酸、反胃,偶爾還伴隨嘔吐。家住東北的陳先生說,自己每頓少油都不覺得難受,但朋友聚餐后吐得厲害,最后一查才知道是膽結石堵住了膽囊出口。
- 3. 發熱及黃疸?— 急性發作時,有些人會出現低燒至高燒,甚至皮膚和眼睛發黃。這種情況常提示炎癥已比較嚴重,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03?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膽結石主要是由膽固醇、膽色素等物質“不均衡”而慢慢生成的。簡單說,當膽汁成分里的膽固醇、膽鹽比例變得不合適,或者膽汁流動不暢時,就容易有結石沉積。其實大家常說的“膽結石”,有80%以上都是膽固醇結石,其次是膽色素結石。這些小石頭就像水管里慢慢積攢的水垢,最初可能很小,慢慢就會變大。
風險因素 | 解釋 |
---|---|
高膽固醇飲食 | 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導致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增高 |
肥胖與體重快速波動 | 體重增加或減重過快,會妨礙膽汁成分平衡 |
缺乏運動 | 運動少,膽道蠕動變慢,也易促發膽結石 |
年齡、性別 | 女性尤其40歲以后發病多見,孕激素會增加膽結石風險 |
家族遺傳 | 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發病率更高 |
其他疾病 | 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人群發生率更高 |
急性膽囊炎常常是因為膽結石堵塞了膽囊出口,膽汁不能正常排出,繼而引起膽囊發炎。醫學調查顯示,90%以上的急性膽囊炎和膽結石有關。此外,慢性膽囊炎則多見于膽結石反復摩擦膽囊壁留下的慢性炎癥。
04?如何檢查和確診膽結石與膽囊炎?
真正確認有沒有膽結石,以及是否合并膽囊炎,還是得依靠專業檢查。最常見、結果也最明確的是腹部超聲波檢查。這項檢查對大部分膽結石和膽囊炎都能一目了然,無痛無創。醫生會結合體格按壓右上腹時是否明顯疼痛,以及血液指標(如白細胞、肝功能等),來綜合判斷病情。
若超聲不是特別清楚或者懷疑并發癥,醫生會考慮做CT甚至MRI檢查。必要時,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對梗阻判斷也有幫助,不過,多數人用不到。
檢查類型 | 適用特點 |
---|---|
腹部超聲 | 大多數患者首選,無創易操作 |
CT / MRI | 復雜或疑難病例,發現并發癥 |
ERCP | 膽總管結石、反復發作需要具體定位 |
05?膽結石和膽囊炎的治療辦法
診斷明確后,醫生會根據情況選擇不同治療方式。輕微病例可先用藥物緩解,比如止痛、改善膽功能等。部分膽結石小、癥狀不重時,也可以動態隨訪觀察。
對于反復發作或已經出現并發癥(如膽囊膿腫、持續高熱等)的患者,最常見的解決辦法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相比傳統開刀,腹腔鏡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如果病情危重或合并膽總管結石,可能需要更復雜的手術或內鏡下處理。
- 藥物治療: 主要是解痙止痛、抗炎和輔助消化藥物。
- 微創手術: 腹腔鏡切除術,適合絕大多數反復發作患者。
- 內鏡取石: 疑似膽總管結石時可行ERCP去石。
手術雖然成熟,但也有極少部分人可能出現術后感染、膽漏或膽管損傷等狀況,需要根據醫生建議及時追蹤處理。
還有位68歲女性患者,因患膽囊炎多年一直拖延手術,最終膽囊功能完全喪失,術后恢復慢。這個例子提醒我們,遇到反復發作別總拖延治療。
06?科學防控這樣做
推薦飲食 / 做法 | 具體益處 | 建議頻率/方法 |
---|---|---|
新鮮蔬菜水果 | 豐富膳食纖維,促膽汁循環 | 每天各1-2種 |
足量飲水 | 幫助膽汁稀釋和流通 | 一天1500-2000ml |
全谷雜糧 | 延緩餐后膽固醇吸收 | 主食可多樣互換 |
規律作息 | 減少暴飲暴食帶來膽汁濃縮 | 定時就餐、勿熬夜 |
適度運動 | 增強膽囊收縮功能與代謝 | 每周≥3次快步走/慢跑/游泳 |
健康體重 | 維持膽固醇代謝平衡 | BMI保持在正常范圍(18.5-23.9) |
另外,40歲后如果有過腹部隱痛史或家族膽結石史,建議2年做一次腹部超聲;出現明顯持續腹部疼痛、發熱等,請盡快去正規的綜合醫院消化科就診。
膽結石和膽囊炎多半是生活方式與身體年齡變化“合作下”的產物。及時識別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信號,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遇到反復癥狀主動求醫,再配合均衡飲食和適度活動,大多數人都能遠離嚴重并發癥。對身體多一點細心,有異樣便主動關心,其實才是守護健康最可靠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