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炎:類型、診斷、治療與預防全指南
在游泳池邊戴著泳帽的孩子總忍不住用手去扒耳朵,有時父母還會拿棉簽“幫忙”。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耳道這樣的“小動作”和環境都可能為外耳炎埋下隱患。外耳炎雖小,卻能帶來不小的麻煩。從輕微的不適到反復發作,只要懂得識別癥狀和科學護理,生活可以省去不少困擾。
01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很多人對外耳炎的印象是“耳朵極疼”,其實最開始時,它往往很安靜,只給出些微妙的提醒。初期,偶爾出現輕微的發癢或者耳朵內部不適感,就像有點塵埃跑進去。多數人沒有在意,甚至隨手一撓就過去了。
這些早期信號雖然不強烈,但它們提示耳道環境已發生變化,有人會覺得耳道稍微堵塞,有點微漲;有時洗完頭后,耳道覺得潮乎乎的。Tip:一位34歲的女性朋友,每次游泳后左耳偶爾有點癢,覺得用棉簽清理就好。這個細小的不適,后來發展成持續疼痛。
02 這些表現要當心
- 1. 持續性耳痛:如果耳道不僅癢,還開始有持續性疼痛,甚至輕輕一碰外耳就覺得痛,要格外留心。比如,一位42歲的男士,以前只是輕微不適,后來半夜被耳痛疼醒,甚至張嘴說話時耳朵也疼。
- 2. 耳道分泌物增多:耳朵流出分泌物(顏色偏黃或帶有異味),說明炎癥已經發展。這種情況下,用棉簽反復掏,只會讓情況更糟。
- 3. 聽力下降:當耳道腫脹或分泌物堵住耳口,會讓人覺得像是“捂住耳朵”一樣聽不清。小提醒:如果耳道開始有液體流動的聲音,或者突然覺得聽力明顯變差,不要拖延,就醫很重要。
03 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外耳炎并不是“臟耳朵”的專利,很多生活中的習慣和環境因素決定了風險高低。耳道相當于一個“潮濕小屋”,只要環境濕潤、保護屏障被破壞,就更容易被細菌或真菌趁虛而入。
風險因素 | 關鍵原因 |
---|---|
水分滯留(如游泳、洗頭不擦干) | 潮濕環境讓微生物更容易生長 |
頻繁掏耳朵/使用耳塞 | 皮膚屏障破損,細菌更易侵入 |
免疫力下降(流感、慢性病等) | 身體防御力下降,炎癥更易發生 |
兒童/高溫高濕的環境 | 耳道短小或環境利于細菌繁殖 |
04 怎么判斷與確診?
出現外耳炎的癥狀后,醫生一般會進行系統檢查。最重要的步驟是用耳鏡(類似帶燈的小鏡子) 檢查耳道內部。如果發現紅腫、分泌物或潰爛,會根據具體情況再安排分泌物培養,用以判斷是細菌還是真菌感染。
檢查項目 | 作用 |
---|---|
耳鏡檢查 | 直接觀察紅腫、分泌物和耳道狀況 |
分泌物化驗 | 辨別病原體、指導用藥 |
必要時聽力測試 | 排查因腫脹造成的聽力影響程度 |
05 外耳炎怎么治?有哪些方案
外耳炎類型不同,用藥和管理也不一樣。最常見的是局部用藥,比較方便。遇到重癥或反復發作,才會綜合考慮其他方式。
治療類型 | 方法說明 |
---|---|
細菌性感染 | 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 |
真菌感引起 | 選用抗真菌藥滴耳液 |
耳道清潔 | 醫生在門診用耳道特制器具清理分泌物,有助于藥物起效 |
其他輔助 | 短期止痛藥、局部保濕軟膏(水合物) |
- 部分人用藥后會短暫感到耳道刺癢或不舒服,偶有耳部腫脹,這些都是正常短期反應。
- 用藥期間,耳道避免進水,否則容易讓細菌卷土重來。
06 科學防控這樣做
其實,管理好日常的幾個細節,外耳炎問題可以有效減少。預防重點不在于“吃什么不能吃”,而是積極采取有益的生活方式。
用毛巾輕輕按干外耳,不要用力掏耳朵。
運動結束后,將外耳口晾干,減少殘留水分。
雙手保持干凈,避免頻繁接觸和掏耳。
新鮮蔬果幫助增強機體免疫力,海魚、堅果含有的優質脂肪可提升皮膚屏障功能。
若有慢性外耳炎、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應兩年復查耳道,早發現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