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麻醉鎮痛管理
摘要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骨髓微環境破壞、骨質損害、腎功能不全及全身多系統受累,導致麻醉鎮痛管理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從術前全面評估、麻醉方式選擇、術中精細化管理、術后多模式鎮痛及并發癥防治等方面,系統闡述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麻醉管理要點,旨在為臨床提供科學、規范的麻醉鎮痛方案,降低圍術期風險,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
多發性骨髓瘤;麻醉鎮痛;圍術期管理;骨質保護;腎功能維護
一、引言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以骨髓中異常漿細胞克隆性增生為特征,可導致溶骨性骨質破壞、腎功能損害、貧血、高鈣血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系統病變。MM患者常需接受手術治療(如骨折固定、腫瘤減壓)或有創操作(如骨髓穿刺、干細胞移植),而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改變顯著增加了麻醉風險。如何在滿足手術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麻醉相關并發癥,成為臨床麻醉醫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術前評估與準備
(一)疾病嚴重程度評估
通過血清蛋白電泳、骨髓穿刺活檢明確MM分期(如Durie-Salmon分期或國際分期系統ISS),評估腫瘤負荷及器官受累程度。重點關注腎功能狀態,檢測血清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及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明確是否存在腎衰竭或透析依賴;同時監測血鈣水平,對于高鈣血癥(>2.75mmol/L)需術前積極糾正,避免麻醉期間心律失常及神經肌肉興奮性異常。
(二)器官功能評估
骨骼系統:利用X線、CT或MRI評估骨質破壞范圍及骨折風險,特別警惕脊柱壓縮性骨折對椎管的壓迫。對于存在不穩定骨折或椎體破壞的患者,需避免體位不當導致脊髓損傷。
血液系統:檢查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及凝血功能。MM患者常伴貧血(血紅蛋白<100g/L)及血小板減少,需根據貧血程度決定是否術前輸血;同時關注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水平,糾正凝血異常。
免疫系統:評估患者免疫狀態,對于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調節劑(如硼替佐米)的患者,需預防圍術期感染風險。
(三)藥物治療管理
梳理患者當前用藥方案,對于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如唑來膦酸)的患者,需警惕下頜骨壞死風險,避免口腔有創操作;停用可能影響凝血或增加麻醉風險的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并與血液科醫師協商替代方案。
三、麻醉方式選擇
(一)全身麻醉
對于復雜手術(如脊柱腫瘤切除、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或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全身麻醉為首選。誘導時避免頭部過度后仰或頸部扭曲,防止頸椎骨折移位;選擇對腎功能影響小的藥物,如依托咪酯、瑞芬太尼等,避免使用經腎臟代謝的肌松藥(如順式阿曲庫銨更適合腎功能不全患者)。術中采用靜吸復合麻醉,維持適當麻醉深度,減少低血壓及低氧血癥發生。
(二)區域麻醉
在滿足手術需求且凝血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區域麻醉(如外周神經阻滯、椎管內麻醉)可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用量。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技術(如椎旁神經阻滯、腹橫肌平面阻滯)具有精準定位、創傷小的優勢,可用于胸腹部或下肢手術。但需注意,對于存在脊柱骨質破壞、椎管狹窄或血小板計數<50×10?/L的患者,禁用椎管內麻醉,避免硬膜外血腫或脊髓損傷。
四、術中管理
(一)循環與呼吸管理
建立有創動脈血壓及中心靜脈壓監測,采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策略,避免液體超負荷加重腎功能負擔;對于低血壓患者,優先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而非大量補液。呼吸管理遵循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設置小潮氣量(6-8ml/kg)及適當PEEP,預防肺部感染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二)骨骼保護措施
擺放體位時使用軟墊充分襯墊,避免骨質突出部位受壓;對于脊柱手術,需與外科團隊協作采用軸線翻身,防止椎體骨折。術中操作輕柔,避免對脆弱骨骼施加額外應力。
(三)腎功能維護
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維持充足腎灌注壓(平均動脈壓≥65mmHg)。對于高?;颊撸刹捎眠B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預防急性腎損傷。
五、術后鎮痛與康復
(一)多模式鎮痛方案
聯合使用非阿片類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靜脈用氯胺酮)與區域麻醉技術(如留置外周神經阻滯導管),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對于腎功能正?;颊?,可謹慎使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于腎功能不全者,優先選擇患者自控靜脈鎮痛(PCIA),以小劑量阿片類藥物(如舒芬太尼)聯合右美托咪定,實現個體化鎮痛。
(二)并發癥防治
感染預防:嚴格無菌操作,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監測體溫及炎癥指標,對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真菌藥物。
高鈣血癥處理:術后持續監測血鈣水平,通過補液、利尿及雙膦酸鹽治療控制血鈣。
血栓預防:對于長期臥床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機械性預防措施(如氣壓治療),降低深靜脈血栓風險。
(三)康復與隨訪
鼓勵患者早期活動,結合物理治療促進功能恢復;定期與血液科醫師溝通,優化MM后續治療方案,預防疾病進展及相關并發癥。
六、結論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麻醉鎮痛管理需綜合考慮疾病病理生理特點、器官功能狀態及手術需求,通過多學科協作制定個體化方案。從術前全面評估、精準麻醉選擇到術中精細管理、術后科學鎮痛,每個環節均需兼顧安全性與有效性。未來隨著新型治療藥物(如靶向藥、免疫調節劑)的應用,MM患者麻醉管理策略仍需不斷優化,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