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盡管醫學界對肝癌的研究日新月異,但與之相關的謬誤和誤解卻依舊廣泛傳播。這些誤解可能導致患者延誤治療,甚至帶來更嚴重的后果。今天我們就從一個真實的病例切入,帶您深入了解肝癌的誤區以及科學解讀。
常見醫學謬誤解析
謬誤一:肝癌二期就沒救了,治療沒有意義
描述謬誤內容:在一些患者及家屬的觀念中,許多人認為只要確診為肝癌,尤其是分期已經達到二期,就等同于“絕癥”,治療也毫無意義。這種思想無疑讓許多患者放棄了可能延續生命的機會。
科學解讀:這是對肝癌治療及分期嚴重的誤解。肝癌的分期旨在評估癌癥的發展及擴散程度,從而為后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二期肝癌雖然提示癌細胞已有一定的侵襲能力,但仍然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介入治療、靶向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等手段進行積極干預。據研究,二期肝癌患者在接受規范化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50%以上。
正確做法:一旦確診為肝癌二期,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及時制定詳細的治療計劃,并積極配合治療。切勿因謬誤放棄希望,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謬誤二:沒有肝炎病史,肯定不會患上肝癌
描述謬誤內容:很多人認為肝癌總是由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如果自己沒有得過肝炎,就完全不必擔心得肝癌。
科學解讀:雖然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確實是肝癌的重要誘因,但并非所有肝癌患者都有肝炎病史。其他致癌因素包括長期酗酒、脂肪肝、黃曲霉毒素(如霉變食物)以及家族遺傳等。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非病毒性肝癌的比例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肥胖和代謝綜合征流行的情況下。
正確做法:即使沒有肝炎病史,也不可掉以輕心。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腹部B超及甲胎蛋白(AFP)檢測,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這些都有助于早期發現肝癌及其風險因素。
謬誤三:得了肝癌不能吃高蛋白食物
描述謬誤內容:在部分患者及家屬中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肝癌患者不能吃高蛋白的食物,因為會加重肝臟負擔。
科學解讀:這種觀點混淆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區別。部分晚期肝硬化患者確實需要限制蛋白質攝入以避免肝性腦病的發生,但這并不適用于所有肝癌患者。事實上,肝癌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魚類、雞蛋和豆制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治療耐受性。
正確做法:肝癌患者的飲食原則是保持平衡、避免過多刺激性食物。在飲食上應咨詢營養科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適當調整飲食結構,科學補充蛋白質。
如何提高辨別醫學信息的能力?
防范措施
在信息紛雜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接觸到大量關于健康與醫學的信息。有些可能是準確的,但也有很多是謬誤或者誤導性的。為了避免受到誤導,建議大家采取以下措施:
優先參考權威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家衛健委等發布的信息。
結合醫生的專業建議,避免把非專家或朋友的意見作為健康決策的依據。
多查閱專業醫學期刊和文章,以獲取科學依據。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柳葉刀》(The Lancet)等期刊。
培養批判性思維
我們面對健康問題時,需要具備科學的批判性思維。例如,當聽到一種健康建議時,應該問問以下幾個問題:
該建議是否來自專業人士或權威機構?
是否有科學證據支持?是否引用了合適的研究數據?
該建議是否通俗易懂?如果它聽起來有些“離譜”,很可能需要仔細驗證一下。
培養批判性思維,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求真務實的態度,避免盲目跟風和輕信謠言。
總結
肝癌的治療和預防,關系到每一位患者以及其家庭的幸福。通過文章中的科普內容,我們了解了關于肝癌的幾大謬誤,如“肝癌二期不可治”、 “無肝炎史就不會患肝癌”、“患者不能吃高蛋白”等錯誤觀念。更重要的是,我們強調了科學解讀和正確預防策略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提高醫學信息的辨別能力,培養批判性、科學化的健康觀念,從而更好地守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參考文獻
Richard S. Finn, Andrew X. Zhu(2021).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ournal of Hepatology.
YI Ming Feng, Ling Shen Zhang(2020).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liver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Marianne F. Berthiaume, Peter Tculeanu(2021). "Nutrition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