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全球范圍內一種常見且致命的惡性腫瘤,尤其在我國,其發病率和致死率位居癌癥前列。患者的發病情況與生活習慣、地區環境以及基因因素密切相關。當被確診為肝癌晚期時,許多人感到既恐懼又困惑。不僅是疾病本身讓人憂慮,在治療方法、生活管理以及預后預測方面還充滿了誤解與迷信。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肝癌晚期的相關知識,解決觀眾們的普遍疑慮,幫助患者和家屬建立科學認識。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關于肝癌晚期的常見謬誤
肝癌是一種起源于肝臟的惡性腫瘤,通常分為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原發性肝癌中,最常見的是肝細胞癌(HCC)。我國是肝癌高發地區,這與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霉毒素污染、飲食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當肝癌發展至晚期時,情況會較為復雜,患者往往已經失去了根治性手術的機會,病情僅能通過綜合治療控制。然而,關于肝癌晚期存在許多誤解,這些錯誤信息可能會導致患者選擇錯誤的治療或生活方式,從而影響預后。
接下來,讓我們來一一解析這些常見的誤解,希望為患者和其家人提供科學的信息來應對疾病。
肝癌常見謬誤:拆解誤解的真相
謬誤一:肝癌晚期意味著無藥可救
事實:被確診為肝癌晚期確實說明病情較為嚴重,但并不等同于“無藥可救”。目前,醫學研究已經有了許多針對晚期肝癌的治療方案,包括靶向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以及局部消融和介入治療等。比如,一項研究指出,聯合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的方案在延長晚期肝癌的總生存期方面表現突出。因此,患者和家屬應當積極與專業醫生溝通,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同時保持積極心態。
謬誤二:聽信偏方可以“根治”肝癌
事實:對于許多肝癌患者及家屬來說,心理上的恐懼常常會讓他們對“偏方”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實際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偏方可以根治肝癌。不但如此,大量未經驗證的民間偏方可能對患者的內臟器官造成額外損傷,加速病情惡化。例如,有研究報道過某些草藥或中成藥含有黃酮類成分,反而可能增加肝臟毒性?;颊邞獔猿挚茖W醫學的治療方案,切勿盲目嘗試偏方。
謬誤三:肝癌都是“吃出來的”,只要改變飲食就能扭轉病情
事實:肝癌的病因復雜多樣,并不僅僅與飲食有關。雖然飲食中黃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質是公認的致癌風險,但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長期飲酒、肝硬化等才是主要的高危因素。一旦發展到晚期,雖然調整飲食可幫助患者減輕癥狀并改善生活質量,但飲食并不能代替醫學治療。因此,肝癌患者不應忽視定期隨診和積極治療。
謬誤四:肝癌晚期患者不能運動,必須靜養
事實:過度靜養可能會加速肌肉萎縮,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表明,合理的、輕度的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肝癌患者的體力和精神狀態,還能提高免疫力。但患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身體狀況來制定運動計劃,切勿盲目過量運動。
正確認知與行動建議:科學管理肝癌晚期
面對晚期肝癌,樹立科學的疾病認知意義重大。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供患者和家屬參考:
定期隨診:確保及時與醫生溝通,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接受規范治療: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療法以及必要時的姑息治療都是目前推動肝癌治療的重要途徑。
重視營養支持:適當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均衡膳食,并遠離高鹽、高油以及加工食品。
心理支持:隨時調整心態,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輔導,以減輕心理壓力。
適當運動: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根據自身能力適量運動,保持身心健康。
總結與展望
通過今天的介紹,我們認識到,雖然肝癌晚期是一種嚴重且復雜的疾病,但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新的治療手段正不斷為患者帶來希望。科學的認識、正確的治療選擇以及樂觀的心態,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廣大患者和家屬提供科學準確的信息,讓大家能夠更好地面對疾病,積極尋求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未來,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肝癌的防治工作會邁上一個新臺階,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感謝您的閱讀!
參考文獻: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Cancer Collaboration,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ancer Mortality for 29 Cancer Groups, 1980 to 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2012.
Llovet JM, Montal R, Sia D, Finn RS, "Molecular therapie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8.
Zhu AX et al., “Regorafenib for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The Lancet,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