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梗死究竟是什么?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心”,每分每秒都需要大量氧氣和能量維持運轉。腦血管就像一張密密麻麻的“輸油管道網”,負責運輸這些關鍵資源。一旦某條血管被血栓(血塊)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堵塞,對應區域的腦細胞就會因缺氧而快速死亡,這就是急性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
關鍵數據:
- 我國每12秒就有1人發生腦卒中,其中約70%為腦梗死
- 腦細胞對缺氧極其敏感:缺氧5分鐘即開始死亡,且無法再生
- 每延誤1分鐘治療,190萬個腦細胞永久喪失
二、警惕!這些癥狀可能是腦梗死的信號
腦梗死常突然發作,癥狀因堵塞部位不同而異。牢記以下表現,關鍵時刻能救命:
1. 典型癥狀(FAST口訣)
F(Face,臉):一側面部下垂,笑時嘴角歪斜,或出現“面癱”
A(Arm,手臂):單側手臂或腿突然無力、麻木,無法抬起或行走不穩
S(Speech,說話):說話含糊不清(像含了棉花),或聽不懂他人語言
T(Time,時間):立即撥打120!**黃金搶救時間窗僅4.5小時
2. 容易被忽視的信號
突發視力障礙:單眼或雙眼視物模糊、視野缺損(如眼前發黑)
劇烈頭痛:不同于普通頭痛,可能伴隨嘔吐、意識模糊
平衡失調:突然頭暈、走路向一側偏斜,像喝醉酒
吞咽困難:喝水嗆咳,無法正常咀嚼食物
注意:約30%患者會出現“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癥狀短暫緩解后可能再次加重,切勿掉以輕心!
三、突發腦梗死,急救記住“三要三不要”
三要:
1. 要立即撥打120:準確告知患者癥狀、發病時間(決定能否溶栓的關鍵)
2. 要保持患者側臥: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
3. 要記錄發病時間:手機拍照或寫在紙上交給醫生
三不要:
1. 不要喂食喂水:患者可能因吞咽障礙導致窒息
2. 不要隨意用藥: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風險,需醫生評估后使用
3. 不要盲目等待:即使癥狀緩解,也必須到醫院檢查
四、醫生如何搶回“瀕死腦細胞”?
1. 溶栓治療(4.5-6小時內)
- 原理:通過靜脈注射“溶栓藥物”(如阿替普酶),溶解血栓恢復血流
- 效果:越早用藥效果越好,約1/3患者可顯著改善
- 限制:出血風險較高,需嚴格評估(如近期手術、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2. 動脈取栓手術(24小時內)
- 適用情況:大血管堵塞(如頸動脈、大腦中動脈)
- 操作:通過微創手術,用支架或抽吸裝置直接取出血栓
- 優勢:時間窗更長,尤其適合錯過靜脈溶栓的患者
3. 綜合支持治療
- 控制腦水腫:使用甘露醇等藥物降低顱內壓,營養神經
- 保護腦細胞:維持血壓、血糖穩定,避免二次損傷
- 預防并發癥:抗感染、防血栓、康復訓練等
五、預防腦梗死,從這些小事做起
90%的腦梗死與以下風險因素相關,積極干預可大幅降低發病概率:
1. 控制“三高”
- 高血壓(頭號危險因素):
- 目標值:普通患者<140/90 mmHg,糖尿病或腎病患者<130/80 mmHg
- 建議:每日定時監測,優先選擇長效降壓藥(如氨氯地平)
- 高血脂:
- 重點指標:低密度脂蛋白(LDL-C)<2.6 mmol/L(冠心病患者<1.8 mmol/L)
- 對策: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需長期服用
- 糖尿?。?/p>
- 目標值:空腹血糖4.4-7.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
- 注意:避免血糖劇烈波動(比單純高血糖更危險)
2. 改變生活方式
- 飲食:
- 少鹽(每日<5克)、少油(25-30克/天)、少添加糖
- 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蘭花)、深海魚(三文魚、鯖魚)、全谷物
- 運動:
- 每周≥5天,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騎自行車)
- 久坐者每小時起身活動3分鐘
- 戒煙限酒:
- 吸煙者腦梗死風險增加2-4倍,戒煙1年風險降低50%
- 男性每日酒精≤25克(約1瓶啤酒),女性減半
3. 定期篩查
- 40歲以上人群:每年測血壓、血糖、血脂
-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房顫):
- 頸動脈超聲(查斑塊)
- 心臟彩超(排查房顫、瓣膜?。?/p>
- 頭顱MRI(評估腦小血管病變)
六、年輕人也別大意!
近年來,腦梗死呈現年輕化趨勢,30-40歲患者明顯增加,主要原因包括:
- 熬夜加班:長期睡眠不足導致血壓波動
- 外賣飲食:高油高鹽加速動脈硬化
- 缺乏運動:久坐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 情緒壓力:焦慮、抑郁誘發血管痙攣
七、康復治療:重啟大腦功能的關鍵
腦梗死患者度過急性期后,需盡早開始康復治療:
- 黃金康復期:發病后3-6個月
- 主要方法:
- 肢體功能訓練(如步態練習、關節活動)
- 語言康復(針對失語癥患者)
- 吞咽訓練(減少嗆咳、肺炎風險)
- 心理疏導(緩解抑郁、焦慮情緒)
總結:急性腦梗死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識別早期癥狀、及時送醫、積極預防,能顯著降低致殘和死亡風險。記?。簳r間就是大腦——你的快速反應,可能挽救一個家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