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全面介紹創傷性多處損傷的病因、分類、診斷、治療及患者護理等方面,幫助公眾了解該疾病,提升急救與護理意識。
創傷性多處損傷,通常由暴力外傷如車禍、墜落或機器損傷等引起,表現為人體多個系統和器官的同時受損。這類損傷常伴隨復雜的病理變化,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將聚焦創傷性損傷的分類、診斷、評估及治療方案,幫助讀者對這種疾病有更深刻的了解。
創傷性損傷需要快速的診治過程、科學的治療方案以及康復措施。通過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不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還能顯著減少其長期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率。
什么是創傷性多處損傷?如何分類?
創傷性多處損傷是指同時影響人體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或器官的外傷,包括骨折、臟器損傷、頭部損傷等,常因高能量外傷如交通事故清晰表現出來。根據病因、受影響器官和嚴重程度,可進行如下分類。
病因分類:創傷可按照致傷機制分為鈍性損傷和穿透性損傷。鈍性損傷多見于車禍和墜落傷,常導致器官挫裂傷和骨折。而穿透性創傷則多與刀具、槍械等有關,導致局部結構損傷甚至貫穿傷。
解剖學分類:根據損傷部位,可分為頭顱損傷、胸部損傷、腹部損傷、骨盆/四肢骨折等。頭部損傷如蛛網膜下出血和顱骨骨折,可能影響腦功能;胸部損傷如胸骨骨折和肺挫傷,常危及呼吸功能;而腹部損傷如肝脾破裂伴腹腔積液,則需嚴密監護。
生理功能分類:根據身體系統的功能受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創傷。評分系統如創傷嚴重評分(ISS)用于評估多器官受損程度,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
創傷性多處損傷是一種全身性致命性病理狀態,病情復雜且多變。分類幫助醫護人員分清主次,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搶救及治療方案。
如何診斷創傷性多處損傷?
創傷性損傷的致傷機制復雜,可能牽涉多個系統,診斷時必須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及影像學輔助檢查等。及時明確病情,是救治的關鍵。
首先,通過問詢目擊者或患者自身病史,明確外傷的發生過程。例如創傷機制如撞擊速度、方向及伴隨的癥狀(如嘔吐、頭暈、意識模糊等)。
臨床體格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一步。此過程中,可通過觸診檢查骨骼的移動異常、重點查找胸部的張力性氣胸體征,以及腹部的壓痛或反跳痛等,從而初步明確可能的損傷部位。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關鍵。普通胸腹部X光片、CT掃描及超聲(如FAST)均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手段。CT掃描通過高分辨率成像,清晰顯示顱腦、骨盆及臟器的損傷情況。對無明顯異常但仍可疑損傷患者,應通過動態復查排除隱匿損傷。
綜合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醫生評估患者總體損傷的嚴重程度以及全身系統功能,提出進一步搶救及治療方案。
創傷性損傷的分期與評估
標準化分期管理創傷性多處損傷,有助于優化治療流程,提高患者生存率。醫院及創傷中心通常根據以下原則進行分期、評估。
初期評估:強調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通過氣道、呼吸和循環(ABC)三要素的快速評估,明確是否需急診插管、輸血等干預措施,尤其要重點注意是否存在低血容性休克。
中期評分:基于損傷評分,如ISS系統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估患者受傷的嚴重程度。其中ISS大于25分一般提示病情嚴重,多處創傷患者死亡風險升高。
長期評估:評估創傷過程中是否出現繼發性損害及并發癥,如感染、低蛋白血癥、營養風險等。同時監測患者心理康復狀況,觀察恢復過程中是否出現抑郁、睡眠障礙等。
創傷性損傷的治療與護理
治療創傷性多處損傷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用急診、外科及全身支持治療等綜合手段。
針對急性期嚴重創傷,如肝臟或脾臟破裂,常需急診手術控制出血,結合介入療法(如超聲引導下胸腔穿刺術)排除胸腔積液,恢復器官功能。術中部署多學科團隊協作,包括普外科、介入科及呼吸科等。
對于系統性問題如低蛋白血癥及貧血,需早期開始營養支持與糾正治療,如靜脈營養輸注、補鐵等,避免長期并發癥影響恢復。
護理方面,嚴格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呼吸頻率、出量等參數;創面清理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鼓勵患者科學活動恢復,避免臥床時間過長導致的血栓形成。
如何應對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在創傷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傷口感染、器官功能衰竭及心理問題等。
傷口感染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應及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在術后早期定期觀察創面情況。同時優化營養支持,增強機體免疫力。
多器官損傷患者因受創嚴重,常見并發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需進行綜合ICU監護,如機械通氣、腎臟替代治療等,應特別關注肺部感染及護理措施。
心理支持同樣重要。多發創傷患者長時間住院后,情緒變化如焦慮、抑郁較為突出。在病情穩定后,可適時引入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恢復。
總結:創傷性多處損傷的診治是醫療體系中的重大課題,其核心在于一個多學科、系統化的救治理念。早期干預和精準評估至關重要,切勿忽視心理健康管理??茖W規范治療后,絕大多數患者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并逐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