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團,表現為皮膚上出現紅色或蒼白的風團,伴有劇烈瘙癢,往往突然發作又迅速緩解。盡管多數病例是急性的,無異常全身癥狀,但反復發作的慢性蕁麻疹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蕁麻疹常見于各個年齡段,以中青年為多,兒童和嬰幼兒亦有發生。誘因眾多,包括特定食物、藥物、環境變化等。病因復雜多樣,給診斷及治療帶來一定挑戰。
蕁麻疹有多少種?
蕁麻疹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可分類多種類型。主要包括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和特殊類型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的風團持續時間<6周,誘因常明確,例如感染、食物或藥物,其中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為最常見的誘因之一。
慢性蕁麻疹持續時間≥6周,且風團頻繁發作。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慢性蕁麻疹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病因為自主性免疫紊亂,可能與甲狀腺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
物理性蕁麻疹由外界物理因素觸發,常見的包括壓力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和冷誘導性蕁麻疹等。這類蕁麻疹往往由特定的物理因素誘發,如冷、熱、壓力、運動等。
特殊類型蕁麻疹包括血管性水腫、遺傳性因素所致的家族性蕁麻疹等,這些類型較為罕見。
如何準確診斷蕁麻疹?
診斷蕁麻疹主要依靠詳細病史及體格檢查。醫生需要了解患者過去的病史、發病時的具體情況(如食物、藥物、情緒等),有助于明確誘因。例如,急性蕁麻疹患者常在感染、食物或藥物誘因下發病。
在無法明確病因的情況下,醫生會進行一些實驗室檢查,例如血常規、甲狀腺功能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等,以排除相關疾病。對于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需要做更詳細的檢查,如免疫、過敏原檢測等,以探尋根本原因。
此外,有些特殊檢查對物理性或特殊類型的蕁麻疹有幫助,如冷水試驗、壓力試驗、熱水試驗等,來證明確診。
通過對癥采集病史和體格檢查,再結合個體化實驗室檢查,醫生可以對蕁麻疹進行分類并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
蕁麻疹如何分期評估?
蕁麻疹的分期評估主要用于慢性蕁麻疹,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臨床上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風團評分系統(UAS)和生活質量問卷(DLQI)。
UAS評分系統是通過記錄風團的數量、大小和分布情況,結合瘙癢程度評分,反映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治療方式詳解
蕁麻疹的治療首先應避免誘因,如避免已知過敏原、調整生活習慣等。藥物治療方面主要包括抗組胺藥、激素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
抗組胺藥是治療蕁麻疹的主要藥物,可以有效緩解瘙癢和風團癥狀。常用的有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組胺藥,后者較少引起嗜睡和其他副作用,是首選藥物。
對于癥狀嚴重或抗組胺藥效果不佳的病例,醫生可能會使用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快速控制癥狀。但需注意,長期使用激素需謹慎,以避免其副作用。
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抗IgE單抗等,可用于重度慢性蕁麻疹患者,但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不良反應相關處理
蕁麻疹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疼、嗜睡、胃腸不適等,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低血壓、心悸等癥狀。
對于輕度不良反應,患者可以通過調整劑量或換藥來緩解。如有疑問,應及時就醫,不可私自調整藥物。
總結要點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病因和類型多樣,需要通過詳細病史和體格檢查進行準確診斷,并結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進行管理。科學有效的疾病管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同時,患者需積極配合治療,注意生活習慣調整,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