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泌尿系統結石,其中右腎結石尤為常見。但您知道嗎?看似不起眼的結石可能對身體帶來巨大的危險。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右腎結石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這種常見但常被忽視的疾病。
在一次健康體檢中,61歲的重慶農民被發現右腎結石。雖然他沒有明顯的癥狀如尿頻、尿急、腹痛等,但右腎結石伴隨積水的體檢結果卻不容小覷。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病例,更是一個警示,我們應該對腎結石有更深入的了解。
腎結石為何如此普遍?
腎結石多見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長期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或者有家族史的人群。結石的形成通常與體內過量的鈣、草酸、尿酸等物質有關。當這些物質在尿液中濃度過高時,就容易結晶并形成結石。研究顯示,腎結石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都有顯著增加(Khan et al., 2016)。
腎結石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和飲食、代謝、尿液成分等多種因素相關。高蛋白飲食、過量鈉鹽攝入、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的濫用、甚至是某些藥物如利尿劑,都可能增加腎結石的風險(Curhan, 2007)。在飲食方面,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堅果等也會導致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其危害主要表現為梗阻、感染和腎功能損害。結石一旦進入輸尿管,很容易引發劇烈的腰腹痛,這被稱為“腎絞痛”。如果結石導致尿流不暢,尿液積聚在腎臟中,則可能引發感染,甚至導致腎功能受損(Pearle et al., 2014)。如果長期未能治療,還會導致慢性腎病甚至腎衰竭。
如何治療腎結石?
腎結石的治療方式多樣,具體取決于結石的大小、位置和成分。一般來說,小于0.5cm的結石有可能通過大量飲水和適當運動自行排出。需要注意的是,突然停止治療謹遵醫囑,否則可能會導致結石停留在輸尿管,加重病情。
對于較大的結石,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體外沖擊波碎石(ESWL)、輸尿管鏡取石和經皮腎鏡取石等。ESWL是一種無創性的治療方法,利用沖擊波將結石擊碎,然后通過尿液排出體外(Assimos et al., 2016)。輸尿管鏡取石和經皮腎鏡取石則是通過內窺鏡進入尿路系統直接取出結石,相對比較精準和有效。
此外,藥物治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對于尿酸結石。常用的藥物包括碳酸氫鈉、碳酸鈣等堿化尿液的藥物,可以幫助溶解尿酸結石。對于草酸鈣結石,減少草酸攝入、補充檸檬酸鉀也是有效的防治手段(Coe, 2005)。
腎結石的預防方法
預防腎結石首先要注意飲食習慣的調整。飲水量是預防結石的關鍵,每天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可以稀釋尿液,降低結石形成的風險。其次,要避免高草酸、高鈣食物的過量攝入,如巧克力、堅果、奶酪等。此外,減少鹽的攝入和避免高蛋白飲食也非常重要(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2012)。
對于高危人群,如具有家族史或者已經患過腎結石的患者,建議定期做尿液和影像學檢查,監測結石的情況。發現有早期結石時,可以及早進行干預治療,避免其進一步增大和引發并發癥。
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預防腎結石的重要方面。例如,保持適當的運動,促進新陳代謝,避免久坐不動。此外,保持穩定的體重和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態也有助于減少結石的形成。(Taylor et al., 2004)
未來的醫學技術前瞻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對腎結石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改進。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無創性、微創性的方法問世,進一步減少治療過程的痛苦和風險。激光碎石技術、納米技術以及基于分子水平的藥物治療方法,都有望在未來得到廣泛應用(Srisubat et al., 2014)。
除此之外,基因治療的進展也有可能為腎結石的治療帶來新的思路。通過對基因表達的調控,改善體內鈣、磷、草酸的代謝,或許能夠從根源上解決結石形成的問題。
自我調適和積極治療腎結石是關鍵。面對這種慢性疾病,患者應該調整心態,不要過于焦慮。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保持樂觀心態,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對于病患家屬來說,理解和支持患者非常重要。在生活中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比如在飲食、生活習慣上幫助監督,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遵循醫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用文獻
Khan SR, Pearle MS, Robertson WG, et al. Kidney stone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6;2:16008. doi:10.1038/nrdp.2016.8.
Curhan GC. Epidemiology of stone disease.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7;34(3):287-93. doi:10.1016/j.ucl.2007.06.003.
Pearle MS, Calhoun EA, Curhan GC. Urologic Diseases in America Project: urolithiasis.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14;173(3):848-57. doi:10.1097/01.ju.0000152082.14384.d7.
Assimos D, Krambeck A, Lynch M, et al. CUA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olithiasis. C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6;10(2):E34-E47. doi:10.5489/cuaj.3587.
Coe FL, Evan A, Worcester E. Kidney stone diseas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5;115(10):2598-2608. doi:10.1172/JCI26662.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CKD-MBD Work Group. KDIG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CKD-MBD). Kidney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s. 2012;2(1):1-130. doi:10.1038/kisup.2011.7.
Taylor EN, Stampfer MJ, Curhan GC. Obesity, weight gain,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3(4):455-462. doi:10.1001/jama.293.4.455.
Srisubat A, Potisat S, Lojanapiwat B, et 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 versus oth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kidney ston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11):CD007044. doi:10.1002/14651858.CD007044.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