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因它截肢!糖尿病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
01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家里人聚餐時提到“血糖高”,有的親戚滿不在乎,有的卻很緊張。其實,糖尿病就像身體里的“血糖調節系統”出了點故障——本來胰島素負責把血糖安排得井井有條,一旦這個環節撐不住,血糖就在血管里越堆越多。
簡單分兩種:
- 1型:胰島素分泌幾乎沒有或很少,常見于青少年。
- 2型:身體對胰島素“視而不見”,或者分泌越來越少,多發于中老年。
不管是哪種,時間長了,血糖一直“閑逛”在血管中,累的是血管、神經和全身各個器官。
02 身體出現這些變化要當心
早期信號 | 典型癥狀 |
---|---|
手腳偶爾發麻、易疲勞 | 多飲(經??诳剩傁牒人?/td> |
小傷口好幾天還沒愈合 | 多尿(尿頻,夜里也被尿憋醒) |
體重突然減輕,卻沒特別節食 | 多食(總感覺餓,飯量變大) 體重減少(最近瘦得快,但沒鍛煉) |
比如有位54歲女性朋友,提到手腳“忽冷忽熱”,小腿上磕破皮好幾天都沒好,一查才發現血糖已經超標。這類信號不太明顯,容易以為是年齡或勞累引起,但不能隨便當成小事。
03 為什么血糖會失控?
說起來,血糖控制不住,最常見的兩個原因是: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分泌不足。
- 胰島素抵抗:細胞像“不理睬”胰島素一樣,血糖進不了細胞,在血液里愈聚愈多。這在2型糖尿病中很常見,常和肥胖、生活方式有關系。
- 分泌不足:胰島β細胞就像是一條“胰島素小工廠”,搬運工出問題了,血糖當然上不去。
研究數據:
- 全球每10秒有1人因糖尿病導致截肢。
-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1.2%。
除了家族遺傳,肥胖、缺乏運動、年齡增長等因素也會加速這個過程。
長期高血糖帶來的麻煩,遠遠不止“三多一少”。血管、視力、腎臟都會被拖累,日常生活質量也在悄悄滑坡。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項目 | 含義 | 注意點 |
---|---|---|
空腹血糖 | 反映靜止狀態下的血糖水平 | 采血前8小時內不進食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 測3個月內平均血糖 | 不受當日飲食影響,數值≤6.5%較理想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 查身體對糖的處理能力 | 適合排查臨界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 |
檢查時最重要的是遵醫囑。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出現“三多一少”癥狀的朋友,定期體檢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05 科學控糖的4大武器
- 藥物: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每個人方案不一樣,需要個體化。
- 飲食:多選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芹菜、豆類,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動。主食也要有計劃,比如“吃全谷物代替白面食”。
- 運動:建議一周至少150分鐘快走、游泳或騎車。運動能讓細胞“重新記住”胰島素的信號。
- 監測:掌握自我測血糖的小技巧,幫助隨時了解變化,比如每天固定時間點測一次。
?? 小貼士: 控糖的重要一點,是別把控糖變成“獨角戲”,有醫生指導、家人支持會事半功倍。
每個人病程、身體底子都不同,千萬別“盲目跟風”。醫生會根據年齡、合并疾病和個人情況調整用藥和方案。
06 這樣做能遠離糖尿病
建議措施 | 具體做法 |
---|---|
控制腰圍 | 用軟尺量一量,超過了(男性≥90cm,女性≥85cm)就要提醒自己多動動 |
加強運動 | 每周3~5次適度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游泳、跳操等,讓身體不那么“懶” |
均衡飲食 | 每天多選擇蔬菜、雜糧,搭配蛋白質,如魚、豆腐、雞蛋都是不錯的選擇 |
保證睡眠 | 盡量讓自己每天睡夠7小時,晚睡影響基礎代謝,血糖容易波動 |
定期檢測血糖 | 35歲以后,有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查 |
?? 早期干預優勢:有數據證明,發現得早,采取干預措施后,可以降低高達76%的糖尿病并發癥風險。
健康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突擊訓練”,而是每天養成的點滴好習慣。糖尿病遠比想象的更常見,但通過科學生活方式,大多數人都能把風險降下來。最好的保護,是讓健康成為家里的“不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