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這些癥狀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
坐公交時,你是不是也常遇到有人突然一陣咳嗽?其實,呼吸道就像一條“交通要道”,每天都在和外界空氣、灰塵、病原體打交道。簡而言之,呼吸道感染指的是引起鼻腔、咽喉、氣管甚至肺部發炎的病癥。
通常分為兩類: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感冒、鼻炎、喉炎,往往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而下呼吸道感染則更深入,包括氣管炎、肺炎,可能導致呼吸變急或咳痰不止。兩者范圍不同,影響也不一樣——上呼吸道感染多數時候就像“過堂風”,難受幾天,身體還能自愈;但下呼吸道感染如果處理不及時,恢復起來更慢,風險也大得多。
02 哪些癥狀提示需要就醫?
危險信號 | 表現特點 | 需特別關注的人群 |
---|---|---|
咳嗽超過3天不見好轉 | 持續咳嗽、加重 | 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
高熱超38.5℃超兩天 | 發熱反復,體溫降不下來 | 嬰幼兒、高齡人群 |
呼吸急促或胸悶憋氣 | 呼吸頻率增快、氣短 | 老年人、心臟病患者 |
劇烈喉嚨痛或聲音嘶啞 | 吞咽困難,甚至說不出話 | 兒童、上班族 |
帶血咳痰或濃痰量多 | 咳出的痰顏色異?;驇а?/td> | 吸煙族、基礎肺病患者 |
精神反應差或意識模糊 | 嗜睡、叫不應 | 嬰幼兒、高齡老人 |
一位68歲的退休教師,咳嗽加重、發燒三天,呼吸急促,家人趕緊送醫,才發現已經是肺炎。這個案例說明,年紀大的人出現持續發熱和呼吸變化,切忌拖延。
03 為什么容易反復感染?
很多人會疑惑,自己平時挺注意的,怎么一到冬春換季或是流感高發就“中招”?其實,呼吸道感染反復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 病毒變異:病毒種類多且更新快,有時今年流行的是A型,明年B型又成主角,身體免疫系統很難“一勞永逸”認出所有敵人。
- 自身免疫力下降:熬夜、壓力大、久坐不動都會讓免疫力打折扣。比如,某位35歲的男性互聯網從業者,連續熬夜一周后反復發燒,這說明生活節奏跟健康狀況直接掛鉤。
- 環境影響:冬春換季時室內外溫差明顯,人們開窗少,病毒容易聚集在空氣中,傳播和感染機會大大增加。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
醫生往往會根據癥狀和體格檢查,結合一些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來判斷病情。具體流程大致如下:
- 血常規:通過血細胞分析,判斷感染類型,例如白細胞增多更常見于細菌感染。
- 胸片(X線)/CT:懷疑下呼吸道感染時,拍個胸片或CT能看清肺部是否有病變。
- 咽拭子檢測:需要確定是否為流感、新冠等病毒時,醫生可能建議做咽拭子采樣。
- 痰培養:用于判斷嚴重咳痰患者的致病菌種,幫助醫生選擇合適的藥物。
05 治療有哪些科學方法?
治療呼吸道感染的方式需根據病原體和癥狀來選。下表簡單梳理常見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
藥物名稱 | 適用情況 | 小貼士 |
---|---|---|
抗生素 | 細菌感染(如肺炎、化膿性支氣管炎) | 需醫生處方,不可自行濫用 |
抗病毒藥 | 病毒性流感、新冠等 | 需在早期用藥,效果較好 |
止咳藥/化痰藥 | 干咳或痰多影響生活時 | 遵醫囑用量,不宜長期連續用 |
退燒藥 | 高熱導致明顯不適 | 優先物理降溫,必要時短期使用退燒藥 |
例如,一位28歲的女性因為病毒性感染,第一天就用上了抗病毒藥,病程只有五天明顯縮短。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明確病因后對癥用藥,能顯著改善恢復速度。
06 日常如何有效預防?
- 勤通風: 冬季每天開窗通風2次,每次30分鐘,幫助空氣流通、減少病毒濃度。
- 科學洗手: 正確洗手(用流動水+香皂20秒),能減少近一半感染風險(數據提示為45%)。
- 多喝溫水: 維持呼吸道濕潤,稀釋分泌物,更容易清理體內病原體。
- 平衡飲食: 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提升抗病能力。
- 疫苗接種: 建議每年9-11月在流感流行前接種疫苗,能大幅降低感染和重癥風險。
?? 實用提醒
研究數據表明,正確洗手能將感染風險減少45%。冬季每天通風2次,每次30分鐘,是簡單又有效的健康“投資”。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持續不退的高熱、咳嗽或呼吸異常,記得及時咨詢醫生,不要一味拖延。每天注意小習慣,健康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