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腹痛別硬扛!警惕急性膽管炎和膽囊炎的3個危險信號
01. 急性膽管炎與膽囊炎:到底怎么回事?
平常日子里,肚子悶痛有時不算什么,可如果右上腹的疼痛突然變厲害,很多人一開始可能以為只是"吃壞了肚子"或者"休息下就好"。其實,急性膽管炎和膽囊炎就像潛伏在身體里的“不速之客”,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簡單來說,急性膽管炎是膽汁流通的道路(膽管)被堵住,細菌趁機入侵引發感染;膽囊炎則是裝膽汁的小“儲藏罐”——膽囊本身出問題、發炎。這兩種急癥看著像“小肚子疼”,實則都可能演變成生命危險(比如嚴重感染擴散或膽囊穿孔)。
疾病 | 發病部位 | 主要問題 | 威脅等級 |
---|---|---|---|
急性膽管炎 | 膽管 | 感染+堵塞 | ?? 高 |
膽囊炎 | 膽囊 | 發炎+可能感染 | ?? 高 |
02. 出現這些信號,趕緊看急診!
- 膽管炎的“三聯征”(出現其中任意兩項都十分危險):
- 右上腹持續劇痛
- 體溫>38.5℃(明顯發熱甚至寒戰)
- 皮膚和眼白發黃(黃疸)
- 膽囊炎的特征:
飯后不久,右上腹絞痛加重,或痛感持續不緩解,常帶有惡心、嘔吐。
有位60歲的女士,夜里突然右上腹刀割樣疼痛,睡不著覺,還發冷發熱。一查發現皮膚微微泛黃,送醫后診斷是急性膽管炎。要是耽誤兩小時,感染就可能擴散,非常危險。
03. 突發腹痛的幕后推手都有哪些?
很多人覺得“昨天還好好的,怎么忽然疼成這樣?”實際上,大部分急性膽管炎或膽囊炎,都是由于膽結石“悄悄”形成,然后某一天突然堵住了膽管或膽囊出口。這種堵塞讓膽汁流不出去,細菌一旦進入,就容易“乘虛而入”,造成嚴重感染。
風險因素 | 說明 | 風險增加倍數 |
---|---|---|
膽結石 | 80%發病與結石堵塞有關 | 增加3倍 |
細菌感染 | 堵塞后一旦感染,進展特別快 | 增加2倍 |
糖尿病、肥胖 | 這類人膽道疾病發生率高,癥狀常不典型 | 增加3倍 |
研究發現,沒有及時處理的急性膽管炎,死亡風險最高可達20%。所以初期感覺不嚴重,實際可能“暗藏殺機”,不可大意。
04. 到醫院后一般會怎么辦?
- 腹部超聲(B超):
90%以上的準確率,能直觀看見膽結石、膽管擴張;幾乎所有患者急診首選這項檢查。 - CT或MRCP:
如果超聲看到堵塞或感染跡象,CT能進一步查明是否有并發癥,MRCP可定位結石或堵塞的具體部位,醫生能據此制定治療方案。 - 血液檢查:
輔助判斷感染嚴重程度及肝臟功能情況。
檢查前應如實告知醫生近期的不適和既往疾病史,幫助醫生作出更快診斷。
05. 一定要做手術才能恢復嗎?
很多人聽說“膽囊炎、膽管炎要開刀”,都會緊張。其實治療方式分情況而定。如果是輕癥,一般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加上解痙藥緩解疼痛,多數人可以逐步好轉。但一旦出現化膿、持續高燒、明顯黃疸、不退的劇痛等,說明病情加重,必須在24小時內采取更積極措施,否則可能導致感染性休克。
治療方式 | 適合人群 | 治療目的 |
---|---|---|
抗生素+解痙藥 | 早期、無化膿并發癥 | 控制感染和疼痛 |
ERCP(內鏡取石) | 結石造成梗阻、感染明顯 | 清除膽道堵塞物 |
腹腔鏡手術 | 膽囊壞死、穿孔或反復發作 | 切除病變膽囊 |
06. 保護膽道系統的三招
說起來,膽道系統對身體健康很重要,日常保持小習慣,膽囊和膽管就更“省心”了。
方法 | 具體做法 | 對膽道的好處 |
---|---|---|
早餐早點吃 ?? | 不要空腹到中午,早上8點前吃點粥、饅頭、雞蛋等 | 刺激膽囊規律收縮,防止膽汁淤積 |
控制飲食脂肪 ?? | 日常每餐少油炸、多蔬菜,脂肪攝入建議少于50克/天 | 降低膽固醇,幫助膽汁正常流動 |
定期體檢 ?? | 40歲以后,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 早期發現無癥狀結石和小問題 |
急性膽管炎和膽囊炎,看似普通腹痛,實際背后可能是大麻煩。讀懂上面這些信號和健康建議,遇到突然右上腹劇痛時,多一分警覺和行動,少一分風險。家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時,更要把這些知識放在心里。
身體的小變化,有時真不是“小問題”。下次遇到突發腹痛時,就能做到心里有底,知道如何處理——這,就是醫學科普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