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熱又腹痛?別慌!兒科醫生教你科學應對
聽到孩子說肚子疼、額頭又開始發燙,家長們的心一下子就懸了起來。尤其是半夜三更,孩子忽然哭鬧不安,這種場景不少家庭都遇到過。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并不嚴重。不過,發熱加腹痛也可能藏著一些健康風險,關鍵是看家長們怎么判斷和應對。
01 孩子發熱+腹痛,到底怎么回事?
小孩腹痛發熱,是家里常見的小插曲。一般來說,引發這兩種癥狀同時出現的常見原因包括:腸胃炎、病毒性感染(如腸道病毒、流感)、細菌性感染(例如闌尾炎)、還有泌尿系統感染、部分過敏反應等。
簡單來說,急性胃腸炎在兒童中最普遍,常見于季節變換或者食物不潔后的幾天。病毒性感染往往出現輕微、偶發的腹痛和低度發熱,而細菌感染則多見持續腹痛和較高的體溫。如果孩子只是輕微肚子痛,間歇發熱,精神狀態良好,通常不需要太擔心,注意觀察飲水、排便等就可以。
02 哪些情況必須馬上去醫院?
- 持續高熱(38.5℃及以上超過2天)
比如有一位7歲男孩,發燒三天都沒有退燒,家長在家退燒藥輪番用,癥狀還是無改善,這種情況就需要及時就醫。 - 劇烈、固定位置腹痛(如右下腹)
闌尾炎時右下腹常最痛,如果疼痛突然變得劇烈或小朋友自己蜷縮、不讓碰肚子,要小心急腹癥。 - 頻繁嘔吐、嘔出綠色膽汁樣物
一名4歲女童,腹部明顯脹痛并反復嘔吐,且有綠色液體吐出,這是腸梗阻、膽汁反流等重癥信號。 - 意識模糊、持續哭鬧或異常安靜
- 皮膚或嘴唇發灰、發紫
- 排尿困難或無尿,明顯脫水(日常飲水減少、眼淚少、小便極少)
03 為什么孩子容易中招?
孩子的腸胃和免疫系統正處于發育階段,抵抗力相對成人要弱些。病毒和細菌最喜歡這個時期的“小客人”,尤其通過口-手-口途徑傳播。孩子活潑好動,經常手口并用,去公園玩或在學校接觸帶病小朋友,容易被感染。
病因 | 占比 | 典型表現 |
---|---|---|
病毒感染 | 約60%-70% | 短時間低熱、偶有腹瀉等 |
細菌感染 | 20%-30% | 高熱、腹痛持續、精神差 |
急腹癥(如闌尾炎) | 10%左右 | 持續腹部固定疼痛 |
醫學調查發現,3歲以下兒童平均每年發熱2-3次,病毒感染在其中占了大頭。腹痛和發熱同時發生,很大概率來源于病毒性腸胃炎。日常生活中,這種感染多數可以自愈,但別忽視身體抵抗力弱的孩子,病情可能進展得更快。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
一旦醫生建議檢查,家長往往會有點焦慮——"抽血是不是很疼?B超會有輻射嗎?"。其實,這些檢查非常常見,基本不會傷害孩子。
- 血常規:僅需少量靜脈血,可以初步判斷感染類型和嚴重度。
- C反應蛋白:判斷有無嚴重炎癥,是病毒還是細菌所致。
- 腹部B超:無輻射,類似孕檢,能查清有無闌尾及腸道異常。
- 尿檢:發現是否有泌尿道感染。
檢查流程一般很快,查清主因,孩子往往能盡快恢復。遇到疑惑,家長可以大膽向醫生提問,了解檢查的目的和安全性。
05 治療關鍵:對癥+對因雙管齊下
兒科發熱腹痛的治療重點,一個是對癥,一個是查明病因對癥下藥。對癥治療方面,家長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退熱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但只在體溫超過38.5℃或孩子特別難受時用藥即可,不用一有點發燒就緊張吃藥。
除了退熱,及時補液很重要。腹瀉、嘔吐較多、飲食下降時,首選自制或藥房購買的口服補液鹽。對因治療方面,抗生素只有在醫生確認細菌感染時才用,大部分病毒感染無需抗生素。如果腹痛來源于闌尾炎等急腹癥,就必須考慮手術或其他特殊處理了。
06 居家護理3大要點
飲食原則
- 推薦“BRAT飲食”:香蕉、米飯、蘋果泥、烤面包等易消化、低脂的食物,能幫助腸胃緩解壓力。
- 避免油膩和高糖,先少量多次進食,等癥狀減輕后再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補液方法
- 用藥房標準口服補液鹽,也可用家里淡鹽水暫替(500ml溫開水+1克鹽+10克糖),每次小口慢慢喝。
- 能喝水、不吐就不要輸液;連續嘔吐、嚴重脫水及時去醫院。
觀察與記錄
- 用小筆記本、APP等記錄體溫、吃藥時間、大小便情況和腹痛部位。
- 若體溫驟然升高、腹痛性質改變,隨時和醫生反饋方便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