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簭念愋妥R別到科學管理,這份實用指南請收好
01 聽說過的糖尿病,其實分三種
聊天時總有人說“我血糖高,醫生說是糖尿病”,可不同人得的其實不太一樣。糖尿病,按類型分成三種:1型、2型,還有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常出現在少年兒童,原因多是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地方)出了故障,一開始就要用胰島素。2型糖尿病,比例最高,占了90%,多見于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和肥胖、久坐、遺傳有關系,一開始可能沒啥大癥狀。妊娠糖尿病是孕媽們偶爾遇到的問題,多數會在生完后慢慢恢復。
類型 | 常見人群 | 主要特點 |
---|---|---|
1型糖尿病 | 兒童、青少年 | 必須長期胰島素 |
2型糖尿病 | 成年人、老年人 | 開頭容易忽略,和生活習慣關系大 |
妊娠糖尿病 | 孕期女性 | 大多產后好轉,需監測 |
02 這些信號別忽視,糖尿病會悄悄"敲門"
糖尿病剛開始,很善于藏身。有時候偶爾多喝水、多尿、餓得快,人們容易以為是小事。其實這些被叫做“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少,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
但也有一些“隱身”癥狀,比如皮膚突然變得異常癢,腳趾或手指的小傷口一直不見好、有女生私密處瘙癢,有人還會覺得視力突然模糊。
- 大夫遇到過一位45歲男性,突然兩個月瘦了6公斤,平時并不控制飲食,最終查出血糖超過12 mmol/L。
03 為什么我會得糖尿病?看看背后的緣由
其實血糖之所以升高,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胰島素變得不管用,叫“胰島素抵抗”;第二,胰島β細胞不夠給力,分泌出的問題胰島素變少了。這兩樣,像門衛和工廠,門衛攔不住糖分,工廠又生產不出來,結果體內血糖越積越多。
- 遺傳:有家族史的人,風險高出不少。但不是說父母有,自己一定得,只是提醒要比別人更警覺。
- 肥胖:多見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腰腹圍大的人。脂肪越多,胰島素越難管住血糖。
- 年齡:年齡大了,胰島細胞維護能力下降,數據調查顯示,超過40歲的人發病率快速增長。
- 不愛動、飲食無節制:長時間守著屏幕、不規律飲食,胰島素負擔大,發展成2型的機會就大增。
04 科學管理,從哪些習慣開始?
說到預防,不少人馬上想到忌口,其實有些做法對控制血糖特別有益。正確管理方法也遠不止“別吃甜的”那么簡單。
推薦食物 | 好處 | 建議吃法 |
---|---|---|
全谷物(燕麥、糙米) | 延緩糖分吸收 | 主食至少一半換成全谷雜糧 |
綠葉蔬菜 | 含多種維生素,熱量低 | 三餐都要有,每餐約一拳頭量 |
瘦肉/魚/禽蛋 | 優質蛋白,飽腹不升糖 | 替換一部分主食和糖分零食 |
- 運動建議: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可以幫助身體“修復”胰島素的作用。如果之前很少運動,可以先試試每次10分鐘,慢慢增加。
05 檢查流程真不復雜,血糖檢測這樣做
擔心自己血糖問題?其實檢測完全沒想象的麻煩,抓住三項指標就夠:
- 空腹血糖:清晨空腹抽血,≥7.0 mmol/L提示異常。
-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喝下糖水后分時段檢測血糖,任何時間≥11.1 mmol/L即可診斷。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反映近3個月平均血糖,數值在6.5%及以上,考慮診斷。
06 藥物選擇&低血糖應對,小細節不能大意
不同階段、不同體質,降糖方案選擇也有所不同。
- 口服降糖藥:以二甲雙胍最為常用,適合2型患者剛確診時單獨用或搭配其他藥物。
- 胰島素注射:1型患者必須用,2型如果血糖極高或口服藥效果不佳時加入胰島素。
使用藥物,低血糖要格外注意,比如突然頭暈、冒冷汗、心慌,甚至手抖。這時馬上吃15克糖(如3~4塊方糖、一杯含糖飲料),通常10~15分鐘就會好轉。
07 血糖監測和隨訪,定期復查保安全
日常管理里,監測很重要。對于經常波動的患者,建議每周自測2~4次血糖。
- 新確診或病情不穩定:每天空腹和餐后各測一次,便于醫生及時調整用藥。
- 血糖平穩后:可每周固定早晚測幾次,長期觀察。
復查時,記得帶上血糖監測記錄本。有些人怕手指疼,一直扎同一個地方,但這會影響皮膚恢復,建議輪換采血部位。
?? 實用小提醒&日常tips
- ?? 糖尿病前期調整生活習慣有機會逆轉。
- ??? 采血建議輪流用不同手指,防止某一處皮膚受傷反復。
- ??? 隨身帶糖,外出攜帶糖尿病急救卡——關鍵時刻能救命。
實話說,不少人對糖尿病談虎色變,其實只要及時識別、管理好飲食與運動、配合個性化用藥,血糖完全可以平穩控制。大部分生活照常,別被“糖尿病”這三個字嚇倒,定期復查、有問題及時問專業醫生,這才是聰明的做法。如果你或家人正面對這個話題,不妨多一分關注、少一點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