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感冒拖成大?。〖毙陨虾粑栏腥九c慢性胃炎的科學應對指南
01 喉嚨痛就是感冒?小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有過這樣經歷嗎?早上起床嗓子有點干,說話時輕微不舒服,一不小心以為只是“天氣干,清清嗓子就好”。其實,這種變化很可能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關。大部分病毒性感冒,會先帶來一點點喉嚨發癢,用力吞咽才會注意到。剛開始,也許只是偶爾清嗓、鼻子堵一點。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于一般的“小著涼”。如果任由病毒在體內發展,下行到下呼吸道,甚至引發支氣管炎、肺炎,對抵抗力一般的中老年人尤其危險。很多人覺得扛一扛就會過去,結果反復低燒、夜里咳醒,拖成“假性好轉”后更難修復。這提醒我們,有些看似普通的小癥狀,其實隱藏著健康風險。
02 胃不舒服別硬扛!慢性胃炎這些信號要當心
- 經常覺得胃脹但吃飯沒增加,飯后來不及“消化”,肚子隱隱作痛——這類現象,可能正是慢性胃炎發出的信號。
- 30歲的林阿姨,半年里時常在飯后感到惡心,原以為喝點熱水就能緩解,最近開始晨起有反酸,已經引起醫生的重視。這說明,當“脹氣”“偶爾反胃”變成持續的“吞咽困難”“明顯絞痛”,就要當心了。
- 一旦出現飯后明顯上腹部疼痛、長期沒有胃口、黑色大便等情況,可能提示胃黏膜正在反復受損。別忽視這些癥狀,尤其是對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的人群來說。
早期信號 | 明顯癥狀 |
---|---|
偶爾腹脹、輕度惡心、容易飽 | 持續胃痛、頻繁反酸、消瘦乏力 |
03 病毒和細菌誰在作怪?兩大疾病的致病真相
很多感冒其實不是吹了風,而是被病毒悄悄“盯上”。通常來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有九成是由病毒引發(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傳播只需一次飛沫。病毒會附著在咽喉黏膜,導致局部充血和腫脹,很快出現噴嚏、流涕等表現。有研究指出,流感季時,每10個成年人就有2個可能中招。
慢性胃炎的致病機制則完全不同。主要罪魁禍首之一,是名叫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細菌。這種細菌會躲在胃黏膜下,消耗胃酸,同時破壞正常細胞。有的人因為頻繁喝酒、長期服用止痛藥,也會讓胃黏膜變得脆弱,漸漸形成慢性炎癥。如果胃炎持續多年,有一定概率會進一步發展為胃潰瘍。
- 呼吸道病毒喜歡在人多、密閉環境里“趁虛而入”,咳嗽或說話時就可傳播。
- 幽門螺桿菌則常通過不潔餐具、共用餐飲傳播。
04 檢查太麻煩?其實這些診斷方法很簡單
經常有人因為“怕麻煩”或擔心痛苦,遲遲不肯去做檢查。其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排查,最常用的是咽喉拭子檢測:用一根棉簽輕輕在咽部取樣,幾秒就能完成。對于慢性咽痛、疑似細菌感染的人,這一步非常關鍵。
慢性胃炎的確診一般需要胃鏡檢查,這項檢查在專業操作下,全程只需十分鐘左右,通常會給予適當麻醉,減少不適。除了胃鏡,還可通過呼氣測試或血液檢測,初步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檢查項目 | 簡要流程 | 適用情況 |
---|---|---|
咽拭子檢測 | 棉簽采集咽部分泌物,3分鐘完成 | 反復咳嗽、持續咽痛 |
胃鏡 | 口服麻藥后插入胃鏡,10分鐘完成 | 懷疑慢性胃炎、胃部持續不適 |
05 7成患者用藥錯誤!科學治療方案在這里
很多朋友遇到咳嗽時,第一反應就是找抗生素吃。但其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以病毒為主,絕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抗生素。只有當醫生判斷為明確的細菌感染(比如高熱帶膿性痰)時,才會使用抗生素。錯誤濫用,不但無效,還可能擾亂腸道菌群,帶來副作用。
慢性胃炎方面,治療要根據病因“對號入座”。如果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感染,醫生常用“聯合根除療法”,包括兩種抗生素和一種胃黏膜保護劑。無感染情況,則以胃黏膜修復和調理為主。比如,45歲的王先生患有慢性胃炎,經過規范三聯療法+飲食調整,一個月就見到了好轉。
常見誤區 | 正確做法 |
---|---|
一感冒就吃抗生素 | 判斷是否病毒感染,癥狀輕可自行恢復 |
胃藥隨便吃 | 先查找原因,規范使用保護胃黏膜藥物 |
06 做好這5點,80%的感染都能預防 ??
- 勤洗手:每次外出回家、用餐前后用流動水和洗手液沖洗,能顯著降低病毒感染幾率。
- 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吃飯時盡量避免直接夾菜,有助于阻斷幽門螺桿菌的傳播。
- 蔬菜水果多樣化:每天至少攝入3種蔬菜和2種水果,富含維生素C和纖維,有益于提升自身免疫力和保護胃壁。
- 合理作息:保證夜間睡眠,每天按點休息,為機體積蓄恢復力。
- 定期體檢:建議40歲后每2年安排一次胃部檢查,有慢性胃不適時盡早就醫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