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內固定裝置:哪些情況必須用?術后要注意什么?
01 內固定裝置到底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有人摔倒骨折了,總會聽醫生說“要打鋼板/上鋼釘”。其實,所謂的骨折內固定裝置,大致可以理解為“人體內的鋼筋”,專門用來穩穩地把骨頭斷裂的地方固定好,讓它們能重新長在一起。
對比來說,“臨時固定”就像用夾板或石膏將骨頭托住,不動為主;而“內固定”是直接把“鋼釘”或“鋼板”裝進身體內部,起到穩定作用,部分類型甚至能永久留下,也有些等骨頭長穩了再取出。
?? 貼心小貼士: 絕大多數鋼板、釘子選用醫用不銹鋼或鈦合金,安全性高,不會和骨頭“打架”。
02 出現這些癥狀說明需要內固定治療
- 粉碎性骨折 — 骨頭斷成多塊,像“瓷器碎片”。僅用石膏難以拼回原樣。
病例:57歲男性,交通事故致小腿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療效果差,最終選擇鋼板固定。 - 關節內骨折 — 骨折累及關節,影響活動,往往需要鋼釘等裝置保證關節面恢復平整。
- 骨折移位嚴重 — 骨頭斷了還錯了位置,若不用內固定,難以“對線”。
- 不穩定骨折 — 比如老人股骨頸骨折,不用釘子會反復錯位,影響愈合。
- 開放性骨折 — 骨頭穿出皮膚,需徹底清創,用內固定裝置防止感染同時促進愈合。
?? 判斷標準: 醫生會依據骨折類型、移位程度,結合功能需求和生活自理能力,綜合決定是否需要內固定。
03 為什么有些骨折必須用金屬固定?
骨頭想長好,必須有穩固的“搭架子”過程。如果缺少足夠的穩定性,比如脛骨、股骨這些“日常承重”的要道骨折,輕微移動就可能導致骨愈合失敗,殘留畸形,甚至功能喪失。
數據顯示:對于關節附近及負重骨折,如果單靠外部夾板,骨不愈合率高達15%以上;而使用內固定裝置,愈合率能提高到90%以上。
?? 年齡和骨質疏松人群更需要關注骨折穩定性,當骨頭質量下降,更易發生移位,需要牢靠的釘板來支撐。
04 術前要做什么檢查?會很痛嗎?
做內固定手術前,醫生通常會安排X光,視情況做CT掃描,以便精準定位骨折位置和形態。
對于部分老年或復雜骨折,需要多方位評估有無骨脫位、軟組織損傷等。
- 麻醉方式:
- 一般采用全麻或腰麻,手術過程基本無痛感。
- 手術方式:
- 多數為微創小切口,創傷較傳統手術小,恢復更快。
?? 別擔心:術前會詳細溝通適合的麻醉方案,醫生會盡量減輕患者不適。
05 不同類型內固定裝置怎么選?
裝置類型 | 適用部位 | 優點 | 缺點 |
---|---|---|---|
鋼板+螺釘 | 四肢長骨、關節外 | 固定牢靠、適用范圍廣 | 手術侵襲大,需取出 |
髓內釘 | 股骨、脛骨、肱骨 | 損傷小,恢復快 | 不適合關節內骨折 |
外固定架 | 大型開放骨折、多段骨折 | 無需大切口,感染可控 | 體表暴露,不適合長期 |
生物降解材料 | 兒童骨骼、小骨骨折 | 無需二次取出 | 強度略低,成人不適用 |
?? 具體選擇通常由骨折類型、骨齡、身體狀況以及未來生活需求共同決定。
06 術后出現這些情況要立即就醫
- 創口發紅、滲液或流膿:這可能是感染信號,需要及時擴查和消炎。
- 固定區持續劇痛:排查裝置松動或斷裂風險。
- 傷口異常腫脹、發熱:預示體內可能有炎癥。
?? 說明:正常術后1-3天內,局部偶有輕微腫脹或隱隱作痛,如癥狀持續或加重,就必須盡早就醫排查問題。
- 應急辦法:
- 傷口發熱流膿時別用藥膏遮蓋,應保持創口清潔、干燥,盡快到醫院處理。
07 康復期最關鍵的3個護理要點
1
負重訓練:通常4-6周內,不要強行下地,等醫生通知后循序漸進。
病例:22歲女生手術后3周私自下地走路,結果鋼板變形致二次手術。
病例:22歲女生手術后3周私自下地走路,結果鋼板變形致二次手術。
2
傷口護理:保持創口干燥,勤換敷料,切忌用手摳撓。
3
營養飲食:多吃富含蛋白與鈣的食物,如瘦肉、豆類、牛奶、深綠色蔬菜,有利于骨愈合。
?? 康復關鍵期遵醫囑,別盲目追求“快點好”,科學鍛煉才有助恢復。
08 取不取鋼板?什么時候???
- 兒童骨折:通常建議1-1.5年后取出,這是因為骨骼正發育,長期留存金屬有影響。
- 成人:沒有特別不適可以長期留存,但部分情況必須取出,包括:
① 金屬過敏;
② 設備松動或斷裂;
③ 出現感染跡象;
④ 妨礙二次手術或康復訓練。 - 典型案例:42歲男性,鋼板固定2年后出現局部酸疼,檢查為螺釘微移位,評估后順利取出,癥狀改善。
?? 通常取板需要安排在骨折完全愈合、功能恢復良好后,一般由影像檢查結合臨床判斷。
總體來看,但凡骨折斷端不能穩定復位、移動不便、粉碎嚴重或影響關節運動,大多建議用內固定裝置。術后盡量按流程康復訓練,遇到紅腫、流膿等特殊狀況及時請醫生幫忙。鋼板、釘子到底取不取,別焦慮,醫生會為你量身定制方案。給骨頭一點耐心,日常好好養護,能幫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