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悶脹聽力下降?當心分泌性中耳炎找上門
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
平時,原本活潑的五歲男孩小晨突然變得安靜,經常用手揉耳朵,家長以為是調皮,其實有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悄悄來了。這種狀況特別常見,尤其在兒童里,八成耳部疾病都和它有關。
簡單來講,分泌性中耳炎指的是“中耳”腔里出現了清亮或黏稠的液體,但沒有明顯感染,也沒有流膿。和化膿性中耳炎不同,它更像個打翻的“水杯”,悄無聲息地影響著聽力。小朋友最容易中招,不過大人遇到也不算少。
02 哪些癥狀提示可能患?。?/h2>
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現其實并不劇烈,很多人剛開始難以察覺:
- 耳悶脹感:像有一層薄膜隔著,輕微、偶爾出現。
- 聽力下降:仿佛在水下聽人說話,聲音悶悶的,但不是徹底聽不見。
- 兒童行為:愛揉耳朵,不愛搭理人,偶爾喊電視聲音小。
如果這些癥狀持續超過2周,尤其是聽力明顯減退,或者孩子頻繁表現異常,就該考慮去醫院??瓶纯?。拖著不理不但影響學習交流,還可能造成聽力發育問題。
03 為什么會出現積液?
分泌性中耳炎往往不是單純“進水”。主要是因為"咽鼓管"出了點小問題。這個管道連接中耳和鼻咽部,就像一條小隧道,平時負責調節中耳氣壓、排出液體。
影響因素 | 具體解釋 |
---|---|
腺樣體肥大 | 常見于兒童,堵住咽鼓管口,液體無法排出 |
過敏體質 | 像花粉、塵螨等加重鼻咽部炎癥,導致咽鼓管暫時關閉 |
氣壓變化 | 比如飛機起降、游泳潛水引起氣壓驟變,導致負壓積液 |
其實,中耳腔本身干凈又干燥,但打個噴嚏、鼻炎、感冒、咀嚼時反復牽拉咽鼓管,一旦排泄功能出錯,就容易積液。年齡小、免疫力弱,更容易遇到。
04 檢查分泌性中耳炎要做什么?
醫生會用專業工具幫助確診,過程并不復雜,大人小孩都能接受。對鼓膜穿刺這一步,大多數患者其實用不上,也不用太緊張。
- 耳鏡檢查:觀察鼓膜后方是否可見液體或小氣泡,有些病例能看到液平線。
- 聲導抗檢查:主要看鼓膜振動情況,分泌性中耳炎常見“B型曲線”,提示鼓膜活動受限。
- 純音測聽:測定具體聽力水平,找出是傳導性下降還是其他類型。
05 治療有哪些選擇?
選擇治療方式主要看病程長短、影響程度和年齡。幸好,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90%都能通過正規的方案恢復聽力。
方案 | 適用情況 | 主要特點 |
---|---|---|
觀察等待 | 病程不足3個月,癥狀不重 | 適合輕型病例,有時積液會自行吸收,定期復查就好 |
藥物治療 | 癥狀明顯或長期不愈 | 常用鼻噴激素+黏液促進排出藥,有助于改善咽鼓管功能 |
手術置管 | 反復發作、聽力下降影響交流 | 在鼓膜打個小孔后植入細管,幫助長期引流積液 |
06 術后出現滲液怎么辦?
治療后有滲液,尤其是在鼓膜置管的患者中并不罕見。其實,這并不總是壞事,說明鼓膜表面多余液體得以排出,但護理也有講究。
- 置管后輕微耳漏:保持耳道干燥,外出或洗頭時戴耳塞,有滲液時用消毒棉簽輕輕擦拭。
- 必要時局部上藥:滲液較多或者有氣味,遵醫囑使用滴耳液。
- 管子提前脫落:大多無大礙,管道本身2-12月會自然脫落,不影響后續恢復。但出現持續聽力減退需再次復診。
07 如何防止分泌性中耳炎復發?
好消息是,分泌性中耳炎多數可以治好,但預防復發同樣重要。下面這些日常做法,能不同程度減少再次發作的可能。
- 正確擤鼻:一側鼻孔捏緊,輕輕擤出另一側,減少鼻涕倒流,保護咽鼓管,特別在感冒季節要多注意。
- 及時處理腺樣體問題:如孩子反復鼻塞、夜間打鼾,應查查腺樣體,有必要時聽醫生處理。
- 合理控制過敏原:敏感體質的孩子家里可勤通風換氣,床品常曬,家有寵物可適當減少密切接觸。
結語與行動建議
老聽人抱怨“耳朵像堵住了一樣”,但不少人覺得只是小毛病。其實,任何持續2周以上的耳悶、聽力減弱都應盡早檢查。別等到孩子學習跟不上,或是反復發炎才追悔莫及。
建議成年朋友定期做一次聽力篩查,有家族或個人耳病史的,平時更要關注耳朵變化。孩子如有表現,家長自己無法判斷時,專業耳鼻喉科最靠譜。如果本來容易鼻炎過敏、腺樣體肥大,或工作生活常處噪音環境,更別忘了做好日常護理。
用心守護小小的耳朵,健康其實沒那么難??旄嬖V家人和朋友:耳朵不適、聽力問題,早發現、早處理,沒那么可怕,也完全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