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反復發作?八成是慢性胃炎在作怪!別慌,這樣做就能好
01 慢性胃炎到底是什么?胃里究竟出了啥問題??
很多人偶爾會有胃不舒服,覺得沒什么大礙,結果一拖就是好幾年。其實,慢性胃炎說白了就是胃黏膜反復處于一種發炎的狀態——時間久了,胃壁上的“保護傘”就會逐漸變薄。和突發的急性胃炎不同,慢性胃炎多是長期磨出來的,進展慢,剛開始甚至感受不到什么異常。
胃黏膜發炎后,原本幫助消化和防御的這層“外衣”一次次受損,再修復,漸漸變得脆弱。一些細胞慢慢變性,不僅消化功能下降,還可能給其它疾病埋下隱患。對于不少35歲以上的成年人來說,這種胃部變化其實挺常見,尤其在生活節奏加快之后,胃處于亞健康狀態成了常態。
02 經常這樣,說明你的胃在“喊救命”??
- 上腹隱痛:多數是飯后或空腹時胃部有點悶疼,不劇烈,但總是反復出現。
- 餐后飽脹:吃一點就撐得慌,甚至只是喝口水就覺得滿。
- 打嗝反酸:有時出現持續的噯氣,口中發酸,嗓子偶有苦水涌上來。
- 消化不良:伴隨惡心、飯后胃部不適、胃口減退。
癥狀持續時間 | 可能信號 |
---|---|
偶爾出現(1-2次/周) | 多為早期輕微不適,暫時不用擔心 |
連續2周以上 | 提示胃黏膜可能存在慢性炎癥,需要關注 |
出現黑便、消瘦、乏力 | 這類癥狀危險較高,要盡快就醫 |
有位47歲的男性患者,平時工作忙,經常午餐對付,晚上還喜歡喝點小酒。最近一個月老是胃不舒服,剛開始只是餐后有點脹,后來變成持續一天都頂得慌。等發現體重莫名下降、排便發黑時,他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了。這個例子其實挺有代表性,很多人都忽視了胃的“求救信號”,導致病情拖延。
03 為什么胃炎反反復復?三大原因別忽視??
很多胃部問題久治不愈,和生活習慣、細菌感染密切相關。以下這三點最常見:
- 幽門螺桿菌感染(簡稱HP):這是一種專門喜歡待在胃里的細菌,能分泌損傷胃壁的物質。研究顯示,有近一半的慢性胃炎和它有關,好在現在能通過呼氣試驗或胃黏膜活檢明確診斷。如果不及時根治,容易導致胃炎長時間遷延,甚至進展到胃潰瘍、胃癌。
- 長期大量用藥:不少人平時就喜歡吃點止痛藥、消炎藥(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這些藥物會“消耗”胃黏膜的保護屏障,使其對胃酸和外界刺激變得更加敏感。
- 膽汁反流及其他:有些人因消化系統結構變化或者飲食紊亂,膽汁會反流到胃部,破壞胃黏膜。吸煙、飲酒、精神緊張也是促發因素。
04 檢查胃都查點啥?做胃鏡真的有必要嗎???
很多人一聽到“胃鏡”就發怵,其實現在的檢查方式越來越人性化。胃鏡能直接看到胃內有無炎癥、糜爛或者有無腫塊,是診斷慢性胃炎的金標準。如果擔心不適,可以選擇無痛胃鏡,檢查過程幾乎不會有疼痛感。
- 胃鏡:最直接地觀察胃內環境,還能取少量組織送病理。
- 碳13/14呼氣試驗:主要是查幽門螺桿菌,無痛又方便,只要呼一口氣就行。
- 血常規、便潛血等基礎檢查:幫醫生判斷有無炎癥或者小量出血的線索。
05 治療慢性胃炎怎么選?這三招最靠譜??
慢性胃炎的治療不能只想一招制勝,要注意“根本——修復——日常保養”三步走。以一個41歲的女性患者為例:她因HP感染反復胃痛,經規范治療后逐漸康復,期間配合了三種療法——
- 規范除菌:如果檢查發現有幽門螺桿菌,醫生會建議采用“鉍劑+兩種抗生素+抑酸藥”的四聯方案,療程通常持續14天。這是目前公認的根治HP最有效辦法。
- 胃黏膜修復: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或者胃黏膜保護劑,緩解胃炎帶來的燒灼感、胃部不適,幫助胃壁修復。
- 長期保養:定期復查,關注飲食和情緒,控制復發。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調整藥物,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損傷。
治療環節 | 主要藥物 | 注意事項 |
---|---|---|
殺菌 | 抗生素+鉍劑 | 完整服藥14天,不能自行停藥 |
修復黏膜 | 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 | 按醫囑用藥,切勿自行更換 |
日常維護 | 定期復查、生活管理 | 按期隨訪,有變化及時反饋 |
06 日常護胃這樣做,簡單但最有用??
建議 | 理由與小提示 |
---|---|
少食多餐 | 減少胃負擔,建議每餐量控制在七八分飽 |
食物新鮮、軟爛為主 | 米粥、軟面、蒸蛋等更適合胃炎患者,減少刺激性 |
適量增加綠葉蔬菜和水果 | 維C有助于修復胃黏膜,例如菠菜、蘋果、獼猴桃 |
定時進餐,不要暴飲暴食 | 幫助胃形成規律“生物鐘”,消化系統更協調 |
適當運動 | 每天快走30分鐘,對胃腸蠕動和身體修復有好處 |
維護良好情緒 | 壓力會加重消化道負擔,適當放松自己 |
說來說去,慢性胃炎最怕“拖”??茖W檢查、規范治療和點滴養護,是和它長期相處的三個關鍵。如果你或家人有上述表現,不妨早點關注自己的胃。
身體的反饋不會騙人,關注每一個小信號,有問題及時問醫生,才是最安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