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別硬扛!八成十二指腸潰瘍可避免,趁早了解這些信號
01 十二指腸潰瘍,其實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在飯點還沒到時,肚子卻莫名隱隱作痛,覺得一吃飯癥狀就減輕。其實這有時候并不是普通的“消化不好”,背后可能隱藏著十二指腸潰瘍這個常見小麻煩。
十二指腸是胃通往小腸的“交通要道”,這里的黏膜如果反復被胃酸“侵襲”,就可能被腐蝕出一個“坑”,這就是潰瘍。它和胃潰瘍長得像、位置卻不一樣,前者往往出現在腸道最前段——十二指腸,后者則在胃里。
簡單來講,十二指腸潰瘍就是胃酸和消化酶“擦槍走火”,在十二指腸里留下的小傷口。
它和胃潰瘍的主要區別:部位不同,疼痛的時間點也各有特點。
02 這些信號,別再等著“扛一扛”
十二指腸潰瘍的早期常常隱藏得很深,不容易察覺,到底哪些信號值得你警覺呢?下面這張表格幫你對照:
表現 | 描述 | 需不要馬上就醫? |
---|---|---|
間斷上腹部隱痛 | 飯前加重,吃完緩解,多為“饑餓痛” | 留心觀察,若頻繁發作建議早查 |
夜間痛醒 | 深夜胃痛,將你從睡夢中叫醒 | 持續出現需盡早就醫 |
黑便 | 大便顏色發黑、呈柏油樣 | 立刻就醫 |
嘔血 | 嘔出暗紅或咖啡色物質 | 立即急診 |
典型的饑餓痛經常在兩餐之間出現,進食后緩解,但沒過多久又復發。如果有黑便或嘔血千萬別等!
例子: 35歲的李先生,每次加班餓著肚子時就隱隱作痛,吃點東西癥狀減輕。最近夜里痛醒,排便偶爾發黑,他覺得沒什么大礙。其實這類癥狀已提示需要醫院進一步檢查。
03 潰瘍的“幕后推手”是誰?
醫學界普遍認為,約有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這種胃部細菌有關。
壓力大、作息紊亂、長期熬夜都可能讓胃酸“過度活躍”,不斷刺激腸黏膜。
非甾體類抗炎藥(止痛藥)、部分消炎藥若頻繁使用,會增加潰瘍風險,不僅僅是“吃辣”那么簡單。
數據顯示,80%的十二指腸潰瘍實際上可以通過干預這幾類風險因素加以預防。
04 想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十二指腸潰瘍的診斷需要一些專業檢查支撐,并不是隨便摸一摸就能判斷的。一般來說,醫生會推薦以下幾種方式:
檢查項目 | 流程簡介 | 適用人群 |
---|---|---|
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 | 呼一口氣,非侵入,無痛感,結果很快就能出來 | 大部分人群,尤其有消化道不適者 |
胃鏡檢查 | 細管從嘴進入胃和十二指腸,能直接看到潰瘍狀況 | 40歲以上、癥狀明顯或有消化道出血史需優先考慮 |
糞便抗原檢測/血清學檢查 | 輔助判斷幽門螺桿菌是否存在 | 多為初診時建議 |
不少人聽到“胃鏡”就打退堂鼓,其實現在的檢查設備和操作都越來越溫和,整個過程通常在10-20分鐘。
05 科學治療,分步實施
- 抑酸藥物(如奧美拉唑):通常需要連續服用4-8周,建議清晨空腹服下,幫助潰瘍愈合。
- 根除幽門螺桿菌:聯合應用抗生素和抑酸藥,整個療程10-14天必須堅持到底,不要擅自停藥。
- 黏膜保護劑:部分嚴重病例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給黏膜穿“保護衣”,促進恢復。
按療程吃藥很關鍵,不按時、漏服或自行停藥,潰瘍容易反復。
例子: 劉女士(42歲)確診后不服藥,堅持用偏方,結果癥狀久久不見好轉,后來加重住院。這表明,聽從醫生建議、規范治療才真靠譜。
?? 服藥貼士 | 抑酸藥優先早上空腹、全療程不間斷;聯合療法堅持10-14天,別嫌麻煩。 |
06 拖延帶來三大隱患,警惕關鍵24小時
- 潰瘍穿孔 :突然腹部劇痛、冷汗直冒,有時還伴有腹肌緊張,這屬于急癥。潰瘍“挖穿”了腸壁,內容物漏進腹腔,必須立刻送醫搶救。
- 消化道出血 :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是黏膜下血管被腐蝕,出血量大時可導致休克。千萬別自己扛,急診是唯一選擇。
- 梗阻 :若潰瘍反復發作,組織愈合變硬,通道變窄,會出現嘔吐、吃下東西難以通過,小部分人甚至明顯消瘦。
突發劇烈腹痛、嘔血或黑便,屬于急救信號。急診窗只有24小時,早1小時送醫,多一份安全保障。
例子: 53歲的陳先生,因為潰瘍破裂引發劇痛,拖延4小時才到醫院,經過手術總算保住生命。從中可見,高危癥狀不能耽誤分秒。
07 日常防護,簡單實用
-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全谷糧食:如燕麥、胡蘿卜、紫薯等,有助于腸胃蠕動和保護黏膜。每天一到兩份新鮮蔬菜最好。
- 適量攝入優質蛋白:比如雞蛋、豆制品、瘦肉等,可以幫助身體修補受損組織。建議每天1~2個雞蛋或者一小盤豆腐。
- 清淡飲食、規律作息:少量多餐,不暴飲暴食,幫助胃腸“輕松工作”。晚上早點休息更有利于修復黏膜。
- 定期復查和早期干預:建議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朋友,每兩年做一次胃部檢查,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每個人體質不同,飲食和作息上的小改變就能帶來大不同。